【摘 要】
:
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化”发展范式的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乡村地区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过渡的基本路径。在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的要素、结构、格局和组织关系等也呈现出加速重构的趋向,乡村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向异质异构分化发展,以多种方式迅速改变着原有面貌——有的向城镇化发展,有的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演变。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乡村空间转型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西方“现代化”发展范式的影响,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被认为是我国乡村地区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过渡的基本路径。在当前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的要素、结构、格局和组织关系等也呈现出加速重构的趋向,乡村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向异质异构分化发展,以多种方式迅速改变着原有面貌——有的向城镇化发展,有的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演变。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乡村空间转型与分化已经成为现代乡村地理研究的热点议题。西方国家乡村经历了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从生产空间到消费空间的转变,日益成为一个多主体、多功能、多维度的空间。多功能性(multifunctionality)意味着乡村不仅可以提供食物、纺织品等商品,也是大量乡村人口栖息和农耕文明的保留地,能够提供生态环境、文化景观等非商品,具有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多功能视角超越了城乡二元视角下的线性转型路径,不仅对于探索乡村空间多功能发展的多元路径和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于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选择也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揭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乡村地域生产、消费和生态等多元价值的需求变化,反映乡村空间的特色化发展趋向及其在城乡系统中的比较优势和核心价值。论文通过整合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以及新兴的位置大数据等多源数据,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苏州市为案例区,基于“过程-格局-机制”的技术路线开展了乡村空间转型过程测度、乡村空间功能分化类型识别、乡村空间转型与分化机制探索等研究。论文共八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了主要研究内容和整体框架。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分别梳理了国外和国内乡村空间、乡村转型、多功能乡村的相关研究,以及对本文的相关启示。第三章“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介绍了苏州市的基本情况、采用的数据情况和技术方法。第四章“苏州市乡村空间演化背景”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经济社会变化,乡村空间演化特征以及整体上的功能转型。第五章“苏州市乡村空间转型过程”围绕乡村性和城市性构建镇域尺度的乡村空间转型测度指标体系,揭示了转型过程中的空间异质性格局和多元化路径。第六章“苏州市乡村空间功能分化识别”基于位置大数据反映的人类活动规律,通过识别典型乡村空间居住、就业和消费功能的差异,提炼了村域尺度的乡村空间分化类型。第七章“苏州市乡村空间转型与分化的机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苏州市不同时期影响乡村空间转型与分化的驱动要素进行定量化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提炼相关动力机制。第八章“结论与展望”包括主要结论、主要创新点、不足与展望。通过研究,论文形成四个主要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城镇化发展由快速增长到进入高水平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空间演化共同推动了乡村功能的三次转型,实现了乡村工业化发展、乡村城镇化建设、乡村空间多元化价值认同的转变。第二,1990-2015年苏州市乡村空间转型表现为显著的异质性过程,乡村性主导地区向沿长江和沿太湖地区转移,而城市性主导地区则不断向昆山市转移。双维矩阵进一步揭示了转型过程中的多元路径,乡村性、城市性的演化关系既有竞争性又有协同性,同时乡村性、城市性的主导性转换又可分为增强型、减弱型、交换型和维持型四类。乡村空间转型过程中的多元路径是对过去“乡村性减弱、城市性增强是乡村地域的一般性趋势”具象化表达。第三,村域尺度具有相似地域特征的乡村空间受不同目的人类活动影响,主导功能和发展路径存在进一步分化。基于位置大数据反映的人类活动规律,通过构建乡村空间居住、就业和消费功能指数,进一步识别出农旅结合型、兼业竞争型、现代园区型和城镇生活型四个类型。第四,乡村空间转型与分化是三重动力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即地域环境的改造性、行为主体的能动性和政策措施的引导性,三者之间结构化关联的强弱动态变化推动了乡村空间的转型与分化发展。论文的创新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乡村性与城市性的演化关系、乡村性和城市性主导性转换两个维度构建了双维矩阵,揭示了苏州市乡村空间转型过程的多元路径。第二,将位置大数据应用于村域尺度的多功能评价,基于人类活动规律特征识别乡村空间多功能分化,是大数据方法在乡村地理学领域的一次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在海洋或被盐污染等环境中,氯离子会使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导致结构受力性能退化,影响其安全性,采用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加固锈蚀钢筋混凝土结构,可有效提高其受力性能。但是,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仍处于相同的腐蚀环境,钢筋不可避免会继续锈蚀。由于CFRP具有优越的电化学特性,可将CFRP作为加固材料的同时兼作阴极保护的阳极材料,在结构加固的同时对钢筋进行阴极保护。将CFRP作为阳极,钢筋作为
植物土传病害给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每年造成约10~20%的粮食产量损失。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世界危害最严重的植物土传病害之一,往往给易感农作物的经济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自然条件下,植物可以与土壤微生物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对维系植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植物的发病状态往往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的显著改变,反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合理调控能够激发土
研究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主要类型,为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炎症,好发于中青年患者,可累及从口腔、胃、小肠、结肠到肛门的全消化道,临床表现复发与缓解交替,病情迁延,终生不可治愈。目前克罗恩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明确,持续的肠道炎症是克罗恩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也是疾病复发、并发症发生
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又称LNG-FPSO)是一种用于海上天然气田开发的浮式生产装置,具有开采、装卸、预处理、液化和储存天然气等多种功能。冷剂流动受海浪倾斜晃荡的影响,其关键设备绕管式换热器会存在液体偏流现象,导致换热不充分,进而影响液化工艺的性能指标。本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FLNG混合制冷剂液化工艺及其关键设备绕管式换热器的运行可靠性问题,为绕管式换热器的设备选型
“燕行录”是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出使中国时记录在中国所见、所闻的文集的统称。它横跨明清两代,约五百余年,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风貌、民俗等方面。其中,建筑是他们重点关注和描写的对象之一。建筑不仅能代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其中蕴含的伦理观念和美学诉求也反映了明清时代的社会风貌。因此,朝鲜使臣对中国建筑的描写集中在两个方面:外在形制和美学内涵。明代时期,中华文明昌盛,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厌女现象层出不穷,也常常成为热门话题频繁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无论是男性网友线上匿名的针对女性的恶意评论,还是现实生活中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都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并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对立。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流行期间,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急剧增加,这表明疫情环境可能与男性的厌女倾向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系列研究,在行为免疫系统理论的框架
目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SCII)常继发于脊髓手术和胸腹主动脉瘤等大血管手术术后,是脊髓缺血缺氧后的继发损伤。SCII常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瘫痪或截瘫。SCII的高发病率和致残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社会负担。尽管有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关于SCII的临床治疗干预措施已被实施,但目前仍没有取
煤系多类型储层复合气藏资源共探共采是解决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采收率的必由途径。本文面向这一生产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科技需求,依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区块,重点探讨深部煤层气与邻层致密砂岩气资源共生特征及成藏模式,建立合采兼容性地质评价方法,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成果:首先,综合应用地球物理、钻井、地质及实验分析资料,结合地质背景研究成果,揭示了临兴区块本1段8+9#煤储层与邻层致密砂
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针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尤其对消费者商品选择行为的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得知不同商品在市场水平上的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并将这一均衡结果看作是由消费者选择行为和产品销售方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但是对于规范市场发展的政府部门和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来说,单纯从市场整体水平上获得商品销售量和价格的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对于相关的政府部门来说,
由于兴献王就藩安陆州,其子又入继大统,安陆州得以成为帝乡。帝乡因素是承天府组建的基本前提。从显陵肇修到嘉靖帝母亲安葬显陵,原本只辖一县的安陆州成为承天府,并经历了多次与显陵有关的政治改变。这些变化几乎与显陵工程同步进行,当嘉靖帝双亲已经全部安葬显陵,显陵附近实现了军民统一管理之后,与显陵有关的政治改变也就停止了。承天府的组建是为了调配政治统治力量,保障显陵地区的长治久安。承天府在行政上直隶于湖广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