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脑梗死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患者血浆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的表达并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比较,探讨血浆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作为脑梗死诊断性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0名,健康对照组25名为同期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按脑梗死临床分期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三组:急性期(1天≤发病时间≤7天)、亚急性期(8≤发病时间≤14天)、恢复期(15≤发病时间≤180天)各30例,对入选的患者在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轻度<5分,中度:5~20分,重度>20分,其中轻度52例;中度34例;重度4例。按TOAST分型标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1)LAA:62例;(2)SAA:15例;(3)CEI:5例;(4)SOE:4例;(5)SUE:4例。患者于入院后第二日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5ml,EDTA抗凝,4℃静置2小时,然后4℃下3000rpm离心15分钟,吸取的上清液即为血浆,转移到EP管,-80℃冰箱冻存。利用QIAGEN exoRNeasy kit提取外泌体,然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通过nanosight检测微粒粒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泌体膜标记物,以证实提取的外泌体符合正常特征。经过外泌体数据库ExoCarta筛选并结合文献报道,选出与脑梗死发病有关的miR-125b-2-3p进行研究,再通过qRT-PCR方法验证miR-125b-2-3p在不同病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TOAST分型的关系。结果:1、在电镜下观察提取的外泌体呈圆形或类圆形,具有双层脂质分子结构,大小、分布不均匀,直径在20~200nm之间,粒径测试结果示粒径峰值186.9nm,平均粒径128.2nm,粒径分布在20nm-200nm占65.1%,与外泌体粒径分布吻合,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CD81检测结果阳性,鉴定为外泌体。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组表达均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脑梗死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按照NIHSS评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的表达差异在轻中重度脑梗死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表达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无关。4、脑梗死组病因分型(TOAST分型)各亚组两两比较,LAA组患者的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表达较其他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中,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表达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90、0.923、0.793,提示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对脑梗死各期均有诊断价值;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外泌体源性mi R-125b-2-3p表达量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23,提示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对亚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1、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出血浆外泌体。2、外泌体源性miR-125b-2-3p在脑梗死各期患者血浆中表达显著上调,有可能成为诊断脑梗死的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