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区内矿产主要分布在多宝山-宽河菱环形构造带上,铜钼等有色金属矿产多分布在岛弧(环形)构造带上,金矿床(矿点)主要分布在菱形断裂带上。在研究区内已发现多宝山、铜山大型斑岩型铜矿两处外,尚有争光、小泥鳅河、三道湾子、上马厂大中型金矿4处,宽河、洪业家小型岩金矿。三矿沟铁铜矿、关鸟河钨锌矿、宽河金矿、野猪沟钼矿等小型矿床10余处。地层发育主要以古生代和中生代为主;其所在大地构造位置包括天山-兴蒙造山带大兴安岭褶皱带与小兴安岭优地槽隆起带(Ⅱ-2)的耦合部位的多宝山岛弧带中,其北侧为呼玛弧后盆地和大兴安岭岩浆岩带,南侧为黑河构造混杂岩带及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岩浆岩带的西北段。侵入岩发育在时间上具明显多期、多阶段性,空间上带状分布显著;可划分晚元古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晚期、燕山期五个侵入旋回,尤其以华力西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侵入旋回最为发育。华力西期、燕山期小侵入体与斑岩型铜钼金矿、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金矿的成矿关系密切。本文主要分析了研究区内区域成矿规律,根据研究区不同成矿地质阶段、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的各种矿产的时空分布及物质成分的变化规律成矿特征,初步将区域成矿期划分为两个大的主要成矿期,即古生界中晚铜金多金属成矿期、中生界金多金属成矿期。并分析了各时期形成的矿产种类、规模以及两大成矿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内典型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金铜矿和低温热液型金矿的矿床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研究区内多个典型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以及物、化探和遥感等资料的分析,对本区金-铜床的空间产出形态、成矿规律及矿床成因有了初步认识。研究区总体上处于北东向金成矿带与北西向铜、钼、金成矿带的交汇部位。这一地区发展历史漫长,地质构造复杂,沉积地层广布、岩浆活动频繁;发育多个时代的地层、侵入岩。本地区矿产资源以铜、金为主,空间上构成重要的NE向大兴安岭中段华力西期、燕山期铜铁钨银金钼成矿带。因此这个地区成矿潜力巨大,找到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