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隐学习是由美国学者Reber在1967年的论文中首次提出来的,其含义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相互接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的过程。自内隐学习提出以来很多的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诚然,现在的部分学者也开始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不过大部分的研究多是研究内隐学习在文科性知识方面的应用。把内隐学习应用到理科性教学中的研究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把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同时应用到理科性的教学过程中去,为一线的教师能够因材施教提供实践基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基于学习材料的难度对内隐学习有影响,本研究选择了复杂的学习材料和简单的学习材料。分别考察了不同教学方法在两种学习材料条件下,班级成绩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同时,考察了三种教学方式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成绩的影响。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对于复杂的学习材料,班级成绩的即时效应: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教学的班级>内隐学习教学的班级>外显学习教学的班级;班级成绩的延时效应:内隐学习的班级>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协同的班级>外显学习的班级。2对于简单的学习材料,班级成绩的即时效应和延时效应都存在: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的班级>外显学习的班级>内隐学习的班级。3材料难度对高分组成绩的影响:复杂材料和简单材料的即时效应,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教学方式;复杂材料的延时效应,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简单材料的延时效应,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4材料难度对低分组成绩的影响:复杂材料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简单材料的即时效应和长时效应,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协同效应的教学方式>外显学习的教学方式>内隐学习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