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多种细胞因子介导的发生在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处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MG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我国学者研究分析发现,小儿期病患例数多于成人,占56.4%,且小儿多在10岁以前发病,占小儿MG83.8%,其发病率、发病年龄均不同于外国文献报道MG。本文对119例MG患儿进行追踪随访,并进行文献回顾,旨在总结儿童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分型、治疗及复发情况,以期取获更多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19例重症肌无力患儿(女81例,男38例。发病年龄最小3月,最大17岁,平均发病年龄3.8岁),以定期门诊随访或电话询问方式进行6月-4年的随访,进一步按临床类型、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进行分组,予以回顾性分析,了解其治疗效果、复发原因、药物副作用等。应用SAS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不同转归患儿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119例患儿均临床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男38例,女81例,男:女=1:2.1;起病年龄最小3月,最大17岁,学龄前期及学龄前期以前(≤7岁)发病者例104例(87.4%),学龄期(7-12岁)发病者11例(9.2%),青春期(>12岁)发病者4例(3.4%)平均发病年龄3.8(3.83.1)岁。(2)临床特点:以眼肌为首发症状者最多,117例,占98.3%;临床分型以眼肌型最多,102例,占85.7%;6例患儿合并免疫性甲状腺疾病;119例患儿新斯的明实验均阳性,占100%,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28例,占23.5%,全身型阳性率明显高于眼肌型(χ2=13.73,p=0.0016<0.01);CD细胞异常者45例(37.8%),眼肌型与全身型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59,p=0.44,>0.05)。(3)治疗及治疗后随访:①40例患儿单纯给予溴吡斯的明等对症治疗(A1组),32例患儿给予溴吡斯的明+强的松(递增疗法)治疗(A2组),47例给予溴吡斯的明+强的松等(递减疗法)治疗(A3组),其中5例A2组及8例A3组患儿不规则或自行停用激素;三种治疗方式中,A1组有效者27例, A2组有效者24例, A3组有效者35例,各组分别两两比较其疗效, A2组和A3组均优于A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5.52,P<0.05;后者χ2=4.59,P<0.05),A2组和A3组之间比较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38,P>0.05)。②随访过程中,119例患儿治疗效果满意者(有效组)89例(74.8%),治疗效果差或复发者(复发组)30例(25.2%),复发组中单用溴吡斯的明13例,规则服用激素7例,不规则服用激素10例,且其中20例复发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③单纯使用溴吡斯的明组(B1组)、规则使用激素组(B2组)、不规则使用激素组(B3组)其复发率分别两两比较:B3组复发率最高,B1组次之,B2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1组与B2组比较χ2=18.58,p<0.0001;B1组与B3组比较χ2=3.96,p=0.047<0.05;B2组与B3组比较χ2=28.28,p<0.0001)。④副作用观察:A1组无明显不良反应,A2组和A3组中分别有25例(78.1%)和35例(74.5%)出现柯兴症、体重增加等激素相关不良反应,A2组和A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14,p>0.05)。⑤影响复发相关因素:在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合并症、重复电刺激结果、治疗方式等6个因素中,治疗方式与MG的转归显著关联(χ2=19.37,p<0.0001,OR=5.39)。结论(1)儿童型MG常见,以眼肌型为主,且其在发病率、分型、进展等方面与欧美及成人型MG比较有其自身特点。(2)无论采用递增疗法或递减疗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型MG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很好的减少复发率。(3)单用溴吡斯的明、感染、不规则使用激素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4)综合考虑激素使用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合文献复习对oMG患儿宜在门诊采用强的松递增疗法进行治疗,对复发型oMG或gMG患儿则宜在住院的情况下采用激素递减疗法进行治疗,必要时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冲击治疗,甚至加用高效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