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许多学者也加入了礼貌研究的行列。他们研究了礼貌理论以及英语中的礼貌策略,还把礼貌理论与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等联系起来进行探讨。顾曰国(1992)的研究相当有影响,他首次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即将礼貌原则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特别是汉文化。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将“顾氏中国特色礼貌准则”应用到中国文学作品中。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将顾曰国的五个礼貌准则应用于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探讨其中人物礼貌和非礼貌的言语表达方式。一方面,作者试图将该准则在文学领域的研究空缺做些尝试性探讨;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为一直以来吕叔湘先生,许国璋先生,沈家煊先生等老一辈语言学家对外语界和汉语界不相往来,两层皮现象的忧虑做点贡献。
作为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著作,《茶馆》以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浓郁的民族特色等享誉国内外。作者选此作为研究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话剧分为三幕,历时近50年,跨越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便于作者和读者从历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顾曰国的五个礼貌准则中,“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有重叠之处。“称呼准则”是“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因此作者将二者合并起来分析《茶馆》中遵守“贬己尊人准则”和“称呼准则”的相关语料。在违反该准则的语料中,作者发现说话人多是在面对某些人、在某种特殊场合下故意做出这样的违反行为,并非日积月累养成的表达习惯,它们不足以推翻顾曰国的以上两条准则。
对于被顾曰国认为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德言行准则”,作者发现,中国人在行为动机上基本是尽量缩小对方的损失扩大对方的收益,但是在语言表达上除了顾曰国的观点之外,在相同的语言情景中还会选择尽量夸大自己损失夸大对方收益的表达方式,以此体现对对方的敬重、友善、热情等积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