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医院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以长期存活,可定植于人体皮肤、伤口、口腔、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中,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菌血症、继发性脑膜炎、手术部位感染等,属于条件致病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以及AB本身具有的强大克隆传播和获得耐药能力,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高,感染遍及全球,也是我国院内感染重要的致病菌之一。AB对现有的抗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机制多种多样。随着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an Drug Resistant A.baumannii,PDRAB)检出率的不断增高,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用药形势十分严峻,寻找新型的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药物已成为目前的重要课题。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是生物体为抵御外源性病菌入侵而产生的一类多肽物质,是宿主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目前发现的抗菌肽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细胞膜破裂作用、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抑制细胞壁的形成、影响膜蛋白的表达及作用于胞内生物大分子(酶、蛋白质和核酸等)等方式,由于抗菌肽的抗菌作用机制不同于传统抗生素,因而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快速、耐药性低等优点,尤其是对耐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有望成为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论文以“合理设计—活性评价—机理研究”为主线,对抗鲍曼不动杆菌的非螺旋抗菌肽和螺旋抗菌肽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建立了AMP优化设计的初步理论模型,设计并获得了4种非螺旋抗菌肽和2种螺旋抗菌肽;2、新设计抗菌肽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具有一定抗菌活性,尤其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株和多重耐药株,其中非螺旋肽A4和螺旋型肽B2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 L和8μg/m L,对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μg/mL和4μg/m L,显示出和亚胺培南相当的体外抗菌活性;3、新设计抗菌肽延缓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的生长,当细菌落数大于10~3 CFU/mL时,肽类化合物(非螺旋抗菌肽A2、A4和螺旋抗菌肽B2)的杀菌速度明显大于亚胺培南;4、盐离子的浓度和电荷量都对新设计抗菌肽(包括非螺旋类和螺旋类)的抗菌活性有一定影响;抗菌肽A3和A4在血浆稳定性良好,C端苯乙胺化可以提高新设计非螺旋抗菌肽的血浆稳定性;5、非螺旋抗菌肽A2、A3、A5具有较低溶血毒性,同时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A4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螺旋抗菌肽B2具有较高的溶血毒性,需进一步优化。新设计抗菌肽A4、A6和B2对HePG2具有较强的体外杀伤毒性,在浓度为256μg/mL时,使HepG2细胞的死亡率都达到80%以上;6、非螺旋抗菌肽A2、A4和螺旋抗菌肽B2分别与亚胺培南联用对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株都显示出体外协同效果,并且A2、A4与亚胺培南的联合用药效果强于B2;7、通过一系列实验(LSCM、Flow cytometer、SEM、脂质体实验和DNA凝胶阻滞实验),初步确定了新设计非螺旋抗菌肽的细胞膜和DNA靶标抗菌作用机制,其中该类型小分子肽的DNA靶标作用机制以前未被报道,此外,也初步确定了螺旋抗菌肽的DNA靶标的抗菌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