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西医治疗手段不断干预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病毒不断的变异,新的疫病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成为关键。我国古代医家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探索,在疫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预防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明清两代,疫病学的成熟时期。祖国医学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都是为辨证论治服务,这是中医学的核心,其中舌诊是望诊中较为重要的诊法,通过对舌质和舌苔的诊察,可从中获得脏腑、气血各种病理变化的部分信息,为辨证和论治提供凭据。基于此,本论文病案以薛清录主编,1991年1月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和2007年12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医案部分所列书目为标准,选取明清(1368-1911年)时期37部疫病医案类著作和23部温疫学派专著中的152例疫病医案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关于疫病舌诊、辨证、治法和用药方面的信息进行规范、整理及归纳,并建立数据库。在传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计算机程序,对各种舌象、治法和药物出现频次进行统计,主要采用描述性频数统计寻找数据潜在关系,最终结合专家总结归纳出疫病舌象的特点及与辨证、治法和用药等方面的关系和规律,进而挖掘舌诊在疫病临床辨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为现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此部分对疫病的定义、名称的沿革、疫病的分类以及疫病理论的发展源流进行概述,为本论文所需的医案来源、疫病的分类及资料的分析提供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此部分对明清时期涉及疫病的医论和医话进行梳理,总结出舌诊在临床辨治中的作用和地位,为探讨本课题的舌诊与辨治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文献研究研究一为明清疫病舌诊应用研究,此部分确定病案的收录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自明清(1368-1911年)时期60部疫病医案及著作中152例疫病医案进行研究,提取医案中有关诊疗情况经过包括病案序号、所在原始文献的位置、患者信息、发病时节、病名、症状、病位、辨证方法、舌诊、脉诊、病因病机、治法以及方药等13项内容,建立了明清疫病医案数据库。研究二为明清疫病医案的舌象统计结果,此部分结归纳出疫病舌象的特点及与辨证、治法和用药等方面的关系和规律,进而挖掘舌诊在疫病临床辨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为现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课题的研究结果:1明清疫病医案中的舌象特点1.1舌色以红舌(41.46%)、绛舌(51.22%)为主;舌形以芒刺舌出现最多,出现10次(50.00%);舌态以短缩舌(37.5%)和强硬舌(62.5%)居多;苔色上多表现为黄苔,出现50次(46.02%),其次灰黑苔出现42次(38.05%);苔质上燥苔出现最多,共42次(51.22%)。1.2疫病的舌象信息中舌苔变化更为多见。2各类疫病的舌象特点温热疫:舌色上主要以红、绛舌为主,舌形上主要以芒刺舌为主,苔色上主要以黄苔、灰黑苔为主、苔质上主要以燥苔为主。湿热疫:苔色上主要以黄、白苔为主,苔质上主要以厚、腻苔为主。3疫病的用药规律3.1对药物类别的统计结果和分析(1)清热药占首要地位,尤其是清热凉血药的使用(2)疫病后期,重视益气养阴药的使用(3)注重“入营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4)重开窍熄风以治疫(5)重除湿、理气以治疫(6)化痰祛瘀以治疫(7)强调泻下药治疫(8)运用温里药以治疫3.2对20味高频次药物的统计结果和分析在高频药物中可以发现里面包含了两个个名方:清瘟败毒饮和清营汤,该方药物频数和为559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数的38.39%,可以看出清气凉血、泻火解毒、透热养阴是古代医家在治疗疫病最为常用的治法,用药特点总以清热为主,养阴为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体现了疫病的治疗必须在清热凉血、解毒时,时时顾护阴津的思想。4在温热疫和湿热疫中,舌诊指导治法上的异同4.1在温热疫和湿热疫中,舌诊指导治法上的相同点(1)疫病发展过程中,当舌象为绛舌时,结合四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考虑凉血、养阴治法。(2)疫病发展过程中,黄苔的出现可以协助判断临床温热疫中是否使用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定的思路。(3)疫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灰黑苔时,结合临床四诊的资料,考虑加大凉血和养阴的治法的使用,防止疫病进一步发展。(4)燥苔的出现是使用养阴法的明显指征,这与疫病后期,热邪易伤阴耗液有很大关系。4.2在温热疫和湿热疫中,舌诊指导治法上的不同点温热疫:(1)以芒刺舌的出现为观察指标,来判断体内是否有邪热存在指导清下法的运用,这种有邪必逐,除寇务尽的观点,是符合现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的,在中医急症研究方面具有指导意义。(2)出现短缩舌和强硬舌时,结合四诊的资料考虑清热凉血的治法的使用,防止疫病的进一步发展为危重病证。湿热疫:(1)在湿热疫中,随着舌苔由白到黄再转黑,清热法的使用率逐步上升,祛湿法的使用率逐渐降低。表明在湿热疫中,舌苔颜色的变化可以为临床选择清热法和湿热法孰轻孰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在湿热疫中,祛湿治法贯穿于整个病情发展的全过程。厚、腻苔是使用祛湿法的有力指征。(3)在湿热疫的医案中出现舌态变化的记录很少(湿热疫出现率2.17%),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疫病入营、血分阶段,湿性之邪多化热化燥,故入侵于营血分的病邪性质为温热之性,所以由于耗气伤阴弓]起的舌态变化多出现在温热疫中。其二,可能本论文收集的数据太少,其中只收集46例湿热疫,有关舌态的变化还需进一步的研究。5在温热疫病和湿热疫病中,舌诊指导用药上异同5.1在温热疫病和湿热疫病中,舌诊指导用药上相同点:(1)绛舌:在清热凉血的前提下,加大了养阴的药物,凉血药如玄参、生地、丹皮;养阴药如麦冬、石斛、南沙参、天冬,病情较重者用鳖甲、葳蕤。此外,适当使用一些辛凉透表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桑叶、牛蒡子、薄荷等。(2)灰黑苔:用药在使用清热凉血药的同时,注重养阴药物的配合,凉血药如生地、犀角、玄参、赤芍;养阴药如麦冬、石斛、生鳖甲。(3)燥苔:用药上选择清热药(黄芩、石膏、栀子)的同时,配合养阴生津药物,如知母、麦冬、芦根、天花粉。温热疫在出现燥苔时,泻下药物可以结合出现的相应症状考虑使用5.2在温热疫病和湿热疫病中,舌诊指导用药上不同点:(1)黄苔:在温热疫中,了使用清热药外,还兼加了理气药、泻下药和活血化瘀药:枳实、枳壳、大黄、郁金;在湿热疫中,用药重视清热燥湿同时,配合理气、化痰药物的使用,如枳实、厚朴。(2)厚、腻苔:温热疫出现厚、腻苔时,在选择清热药物(玄参、生地、连翘、银花、石膏、知母)的同时,配合理气、化痰、化瘀药物的使用,如枳实、桔梗、郁金;湿热疫出现厚、腻苔时,选择清热燥湿类药物(黄芩、黄连)的同时,配合理气、化湿、化痰类药物,如枳实、厚朴、竹茹。(3)白苔:在温热疫中,用药重视清热与解表并重,解表以辛凉解表为主,同时配以化痰的药物,如桔梗;在湿热疫中出现白苔时,药物性味多属辛温,功善祛湿,以芳香化湿(藿香、草果、厚朴)、清热燥湿、利水渗湿(薏苡仁、滑石)、化痰(半夏)药物配合辛温解表(生姜)、理气(枳实)药物使用为主。其次,在湿热疫的高频药物使用上可以发现,隐含着一个成方:达原饮,药物组成为: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说明在湿热疫中,祛湿理气是其重要的治疗原则。(4)芒刺舌:在温热疫中,药物中除了有清热凉血的药物外,还出现了泻下药:大黄、芒硝。(5)短缩舌和强硬舌:在温热疫后期出现的这两种舌态,都是以清热凉血为重中之重,常用药物:犀角、生地、知母。短缩舌时,用药方面在清热凉血的同时注重化痰,如竹茹;强硬舌,用药方面在清热凉血的同时注重养阴,如麦冬、西瓜皮、石斛。原医案中的用药是医家结合当时病人整体情况、四诊合参来确定的,从统计结果来看,通过舌象的动态变化未了解病情的发展,辨病与辨证结合,指导疫病的治法和方药,具有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