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法与行政关系是近代以来人类政治生活中一对重要的政治关系,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引人关注的问题。本文截取民初(1912—1913)这一时期,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整合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紧紧围绕人们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权力如何分配、权限如何设置的认识、争论这一课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在一个专制传统深厚、行政权发达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东方国家,在引进西式的立法权,并试图建立立法与行政关系的制度时,如何处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必然引起冲突,传统的行政权独大的行政文化,必然排斥来自西方的强调立法权主导地位的法治文化,结局自然是两败俱伤。文章从政治权力争夺的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袁世凯政治集团、国民党、进步党势力三方对行政权、立法权的认识和争论,得出围绕当时政治权力斗争,袁世凯政治集团与国民党在行政权、立法权上态度针锋相对,进步党势力态度则持调和立场的结论,认为这是行政文化与法治文化对立,每个政治集团素质和历史,以及当时政治斗争形势所决定的。文章从政治体制设计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报刊上对总统制、内阁制的争论,以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总统是否拥有国会解散权、国会是否拥有国务员同意权的争论,得出这些论争是袁世凯政治集团、国民党、进步党势力三方对行政权、立法权论争的具体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争夺的激烈程度,总体是理性的,对当时宪法起草中的相关政治体制设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章从政治理论思考角度,研究了民初(1912—1913)四位著名思想家对立法与行政关系的理论思考,得出四位学者充分运用西方的理论和历史事实,结合中国实际,主张调和立法与行政关系,主要为进步党势力的主张服务的结论。文章为了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和有利于系统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对清末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孙中山立法与行政关系的思想以及引发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论争,也扼要进行了论述,认为清末、民初、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的论争既有一脉相承、相类似的地方,也有创新发展、相区别的地方,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