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外用中草药煎剂联合西药抗真菌制剂对角化鳞屑型手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证实中草药煎剂浸泡对治疗角化鳞屑型手足癣具有抑菌、软化角质、促进药物吸从而收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的作用,为临床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西药联合外用治疗手足癣提供理论依据。临床观察1.所有病例来源,为2008年4月至2 009年1月武汉市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64名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分型标准及排除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名;观察组34名。其中治疗组手癣11例、足癣19例;对照组手癣12例、足癣2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使用中草药煎剂浸泡患处后外搽广谱抗真菌药物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1日2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对照组直接外搽萘替芬酮康唑乳膏,1日2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每周复诊一次,停药后2周回访一次。3.外用中药煎剂组方为苦参30g、百部30g、蛇床子30g、黄精30g、川椒20g、连翘20g、藿香20g,射干20g,大黄20g,水疱者加入明矾20g,水煎后按要求浸泡患处30分钟,每天2次,一剂药使用2天。4.两组均采用评分法,分别于初诊、每次复诊及回访时根据病情变化评分后判定疗效。在治疗期间观察药物副反应。5.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病情评分结果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采用x~2检验。结果1.分数评定治疗前两组病情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自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3周后及停药2周后治疗组病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疗效评定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用药1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总评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用药1周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②治疗3周后,治疗组30例痊愈5例(16.7%),显效11例(36.7%),好转13例(43.3%),总有效率为53.3%,真菌学清除率为100%;对照组34例痊愈3例(8.82%),显效9例(26.5%),好转21例,总有效率为35.3%,真菌学清除率为100%。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③停药2周后,治疗组30例痊愈4例(13.3%),显效13例(43.3%),好转12例(40.0%),总有效率为56.7%,真菌学清除率为100%;对照组34例痊愈3例(8.82%),显效7例(20.6%),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32.4%,真菌学清除率为94.1%。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室检查结果64名患者治疗前均为真菌镜检阳性(以镜下见到典型真菌菌丝或成堆真菌孢子判为阳性)。其中21例(治疗组13例,对照组8例)治疗前真菌培养结果为红色毛癣菌19例、须癣毛癣菌2例。将患处皮屑接种于含氯霉素和放线菌酮的沙氏培养基中,26℃恒温培养箱恒温培养,2周后19例菌落表面呈白色或淡粉红色、背面呈淡黄色或红褐色;2例菌落表面淡黄色、平滑、粉末样,中央有少许白色菌丝,背面棕黄。根据菌落形态及真菌小培养镜下形态鉴定19例均为红色毛癣菌,2例为须癣毛癣菌。3.药物副反应两组患者未见明显副反应发生。但治疗组一例手癣的女性患者因浸泡时水温过高导致双前臂出现片状轻度水肿性红斑、伴瘙痒,给予对症治疗后红斑水肿消失。一例足癣患者用药两周后出现较多密集分布小水疱,于相应治疗后水疱干涸消退。两例患者继续原治疗,均未再出现类似反应。结论①外用中药煎剂联合西药抗真菌制剂,用药1周后即可明显缓解临床瘙痒不适症状,可较快改善患者生活质量。②治疗3周后两组角化鳞屑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用药能够较快改善角化肥厚及脱屑情况。③治疗3周及停药2周后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说明外用中药煎剂联合外搽西药抗真菌制剂比单纯使用西药抗真菌制剂疗效好,停药后近期真菌学复发率低。④治疗3周及停药2周后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及真菌学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者临床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两组样本数、临床总效率计算方法及实验设计药物使用方法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