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涉黑犯罪发展态势严峻,多数涉黑犯罪组织具有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得利于公职人员的“保护”,公职人员涉黑犯罪主体多元化,涉黑行为方式多样,从组织、领导、参加等明显方式,逐步发展为更隐蔽的包庇、纵容等方式,且犯因具有复杂性,故而本文提出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进行类型研究。以公共报道案件与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筛选的司法案件为实证研究样本,分析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特征,以犯罪行为特征为类型划分标准,将公职人员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涉黑犯罪发展态势严峻,多数涉黑犯罪组织具有存在与发展的空间得利于公职人员的“保护”,公职人员涉黑犯罪主体多元化,涉黑行为方式多样,从组织、领导、参加等明显方式,逐步发展为更隐蔽的包庇、纵容等方式,且犯因具有复杂性,故而本文提出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进行类型研究。以公共报道案件与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筛选的司法案件为实证研究样本,分析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特征,以犯罪行为特征为类型划分标准,将公职人员涉黑犯罪具象划分为包庇纵容、组织领导、参加帮助三种类型。运用犯罪微观生成模式理论,剥茧抽丝式剖析该犯罪生成的“带菌个体”、“致罪因素”和“催化剂”如何作用,结合各犯罪类型特征,以探讨各犯罪类型生成因素的差异性及各犯罪类型的生成机理,对公职人员各类型涉黑方式提出惩治与预防对策。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本文研究主体的范围,以行使公权力、履行公务作为核心依据定义公职人员,与《监察法》所规定的公职人员范围一致;其次明确本文研究的涉黑是指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通过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与职务犯罪的辨析,认为涉黑职务犯罪只是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的其中一种犯罪形式;最后对研究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类型的必要性和价值进行梳理。第二部分结合公职人员涉黑犯罪案件样本数据,梳理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现状,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犯罪行为多样的特征,对犯罪行为进行归纳,进而将公职人员涉黑犯罪划分为包庇纵容型、组织领导型、参加帮助型三种类型,比较分析各犯罪类型特征的差异。第三部分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生成因素的解析。从特征延伸探讨原因,引入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生成因素进行分析。“带菌个体”的形成源于人的超常需求,超常需求的差异性与环境因素作用产生犯罪动机,从而犯罪人格形成,遇到权力寻租的不良腐败文化、信仰缺失等“致罪因素”,因社会控制弱化、法律制度缺陷而“催化”犯罪。结合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生成因素分析,各犯罪类型犯罪动机不尽相同,作用于各犯罪类型的“致罪因素”和“催化剂”侧重也不同,生成机理存在差别。第四部分立足于我国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严厉惩治策略,提出对公职人员涉黑犯罪司法处遇的完善。重视惩治同时也完善犯罪预防措施,着重抑制公职人员涉黑犯罪生成的“致罪因素”和“催化剂”因素。针对包庇纵容型涉黑犯罪着重于控制行政和司法的自由裁量权,完善刑事法律;对于组织领导型涉黑犯罪一方面需增强基层政权人员的法治教育,另一方面需严控选举与监督程序;对参加帮助型涉黑犯罪提出完善公职人员信息登记制度,并且严格执法过程阻断犯罪机会。
其他文献
大数据在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中发挥了不可取代的重大作用,个人信息是大数据的基础内容,公共危机下个公权力机关为了公共利益收集、利用个人信息时,公权力保护的公共利益与个人信息保护的私人利益之间冲突凸显,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冲突发生的根源是二者之间的固有矛盾,而利用利益平衡理论调和冲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具有十分的必要性。本文按照发现冲突、寻找理论、完善机制为行文思路,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立法将原本属于其他犯罪的预备行为规定于分则之中,使其具有独立构成要件,具有了独立罪名和法定刑,这就是实质预备犯。通过在分则中设立实质预备犯,能够弥补以总则规定普遍处罚预备犯的不足之处,但在适用过程中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本文第一部分旨在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实质预备犯属域外概念,通过对实质预备犯概念、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刑法中关于实质预备犯的相关规定进行研究,厘清我国刑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与表达方式,为人们的信息传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随着换脸技术的发展与在影视行业的运用,虽然为影视行业节省了制作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换脸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伴随的是越来越多侵权事件的发生。换脸技术在国内被人们广泛知晓的时间并不长,但换脸技术带来的潜在性问题已经凸显,法律应当对该问题有前瞻性的预判和必要的应对机制。换脸技术的运用导致著作权侵权问题层出不
多年来,暴力袭警案件一直处于高发状态。暴力袭警行为不但妨碍警务活动的正常秩序,而且侵犯人民警察的人身安全。针对日益严重的暴力袭警问题,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将暴力袭警行为纳入刑法第277条第五款增加了暴力袭警从重处罚条款,遗憾的是,仍未解决严峻的袭警问题。为此,理论界与实务界依旧强烈呼吁在我国刑法中就暴力袭警行为设立袭警罪,以实现对袭警犯罪的一般预防,减少袭警犯罪的发生,立法者基于警察执法
1952年日泰恢复邦交关系,泰国成为战后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恢复正常外交关系的首个邦交国。日本欲将泰国打造成为其在东南亚外交战略的核心支点。日泰关系成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外交友好的典范。战后日本对泰国持续进行战略“深耕”,以外交战略作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日泰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战略实践颇具启发与借鉴意义。本文从大战略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构建以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为“一体”,以经济外交、公共外交战略为“两翼”的“一
社会组织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反映着中国政治现实的发展。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变化不仅是社会组织自身实力变化的过程,更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发展过程的体现。未来社会治理情况日趋复杂,社会组织更加贴近社会现实,了解社会情况。因此,社会组织能发挥自身优势,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社会情势,对接公民需求,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社会组织正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有益补充,甚至有逐渐放开其
不起诉裁量权是我国公诉裁量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的核心权力。作为审前分流案件的有力手段,不起诉裁量权的充分行使是实现案件繁简分流目标和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前提。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刑罚理论从“报应刑”转向“目的刑”,世界范围内起诉法定主义根基动摇,起诉便宜主义的推广直接推动了不起诉裁量权的发展。随着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量刑预判和特殊不起诉构成了不起诉裁量权的全新内涵,我国的不
失去监督的权力极易滋生腐败,财政权力的运行亦是如此。财政绩效监督制度是在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之后而勃兴,建立在法学、经济学、财政学和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耦合的基础之上,体现了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的理念融合。系统完备、内容协调、运行高效的财政绩效监制度是财政监督制度的关键构成,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处于关键一环,是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制度支撑,更是进一步提升国家财政绩效监督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其设计初衷是通过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量刑优惠,简化诉讼程序,进而推动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提高诉讼效率,缓解案多人少的司法困境。上诉权是法律赋予被告人的一项救济权利,具有纠错救济、维护司法公正的功能。但在司法实践中,认罪认罚案件的被告人恶意行使上诉权,导致上诉权遭到了一定的滥用,这不仅影响诉讼效率的提升,也有损司法权威。因此,有必要重新在认罪认
当前,要实施乡振兴战略,重建乡村社会,首先要面对的是乡村社会空心化、去组织化、集体经济空壳化、村民社会生活个体化、原子化、与功利化、村落共同体消失等一系列社会事实基础。事实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探索这种经济形态在新时期多元化、多样化的实现方式,以此重建村落共同体的社会经济基础并推动乡村社会的重建,在很多地方都得以实验和实践。本文将以嵌入性为视角结合贵州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所推动的农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