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岩石物理与油气储层识别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663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岩石物理是识别岩性储层与普通地质体的新兴技术,被称为油气勘探的“核磁共振”。碳酸盐岩虽然只占沉积岩的百分之二十,但却蕴藏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油气储量,是增加油气探明储量的重要的勘探对象,因此,研究碳酸盐岩岩石物理与储层识别十分必要。本文以碳酸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 首先,介绍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样的选取、MTS 岩石物理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岩样物性和声学参数的测量方法。 其次,以岩石物理测试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温度、压力对碳酸盐岩纵横波速度的影响,建立了速度与温度、速度与压力之间的数学模型,然后将校正后的速度与密度进行非线性最小平方拟合,得到饱气、饱水、饱油的碳酸盐岩纵横波速度与密度的关系式,同时把饱气的碳酸盐岩分为白云岩类、微晶灰岩类、砂屑灰岩类、石灰岩类,分别进行讨论,最后将得出的结果与以往研究者的经验公式进行了比较。为了提高速度、密度拟合的相关系数值,引入纵横波阻抗,建立了纵横波速度与阻抗之间的关系式,并将其应用于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得到了较高的吻合度,说明这些关系式有一定的普适性。 第三,归纳总结了基于有效介质理论和Biot-Gassmann 理论的流体替换的主要实现过程。对实际测井资料进行了“水——气”的流体替换,分析了含流体饱和度对密度、速度以及体积模量、杨氏模量、拉梅常数和泊松比的影响,为储层识别提供了依据。 最后,总结了一系列流体识别因子,并以塔河油田的岩石物理测试数据为例,分析了单个流体识别因子的敏感性,优选出识别气水的敏感因子;在双流体识别因子的敏感性分析中利用了定量交汇图技术,得到了识别气水和识别油水的敏感属性对。另外,将流体识别因子的敏感性分析成果应用于实际测井资料中的气水识别,颇有成效。
其他文献
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IBGC)是一种以脑组织双侧发生渐进性钙质沉积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症状包括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病样症状、痴呆、情感障碍、精神错乱、记忆力下降、偏头痛和癫痫等。本课题组在2012年首次克隆第一个IBGC的致病基因SLC20A2,该基因编码III型钠磷转运蛋白2(PiT2),它主
无刷直流电机具有调速性能好、体积小、效率高等优点,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刷直流电机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后不但克服了有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的缺点,还更进一步地拓宽了其应用领域。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地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设计了一种新的软硬件相结合的方法去检测反电动
在复杂疾病的研究中,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客观测定和检验正常生理、病理过程和临床诊断中的具有某些特定表征的生化指标。凭借对相应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深入理解疾病的亚临床型和生物学过程,是针对疾病实施精准化医疗和个体化医疗的基础,探索和挖掘有意义的生物标志物已经成为生物医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热点。但是,由于现有算法的局限性,对于同一种复杂疾病的研究,不同研究机构得到的生物标志物通常并不一致,这引起了人们对这些
基因数据具有唯一性,难以仿制性,也被视为是一种生物特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高通测序技术的进步为实现癌症的精准医疗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对基因组数据的分析实现对癌症患者子型的划分,探索相应的癌症分子生物标志物是攻克癌症的关键。现阶段大部分对于癌症分子子型的研究都是基于单一基因组学也就是单一模态的数据,特别是转录组数据进行的。考虑到基因调节不同层次上的分子的异质性,仅仅使用转录组数据并不一定能观
伴随着现代化系统复杂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并且希望用合理的成本来维护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正是在这种迫切需求的引导下,动态系统故障检测的相关理论应运而生。对于复杂动态系统,经常会遇到组件随机故障,子系统关联改变,以及突发性环境扰动等现象,使得复杂动态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发生跳变,随机切换的Markovian跳跃系统可以对复杂动态系统进行建模。Markovian跳跃系统的
学位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学工具与控制理论更为紧密的结合,这些都使得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在过去的十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该论文用到了许多鲁棒控制理论的成果:两自由度控制,Youla参数化,H综合,H/H混合控制,回路成形.以上成果涉及到频域鲁棒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鲁棒控制理论.如何将频域鲁棒控制理论和状态空间鲁棒控制理论综合在一起,并合理的运用于控制系统的设计,是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该论文主要研究H
荞麦营养丰富,同时具有保健功能,是一种优质的全谷物食品原料。然而荞麦中面筋蛋白含量低,面团不易成型,制约了其在面制主食中的应用。为此,本文采用预糊化荞麦粉、谷朊粉、不同筋力小麦粉,研究它们对高添加荞麦挂面加工品质的改良作用及其机制;在加工品质满足工业化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成品品质,并结合原料成本,优化五成荞麦挂面的配方。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采用挤压蒸煮法制备预糊化荞麦粉,通过淀粉
学位
CO/H2/CO2合成甲醇热力学上低温有利。但是实际原料转化率与平衡转化率有差距,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催化剂。为此,本文对Cu/Mo2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XRD、N2吸附、SEM、XPS和H2/CO/CO2-TPD等技术手段表征了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对原料气分子的吸附行为。围绕CO/H2/CO2低温合成甲醇反应,探究了Mo2C相态、Cu/Mo2C制备方法、Cu含量、SiO2载体、反
该文探索了CuO/ZnO/AlO甲醇合成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采用XRD、TPR、BET、SEM等表征手段, 探讨了制备方法、煅烧温度、助剂及载体对催化剂的结构、催化活性和耐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改进的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催化活性最高;其合适的煅烧温度为350℃;加入Cr助剂可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能; 采用两步沉积-沉淀法制备催化剂时,采用超细AlO作载体可提高催化活性和耐热性.
该文研究了制备球形Ni(OH)的工艺,并探讨了在球形Ni(OH)表面化微包覆镍及镍钴合金的工艺.测定了在不同倍率的充放电下掺杂及微包覆球形Ni(OH)的放电容量、放电半电位和活性物质利用率.考察了掺杂元素及微包覆处理对球形Ni(OH)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掺杂Ni(OH)粉末微电极的电化学测试,研究了电极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及其扩散控制等电化学特性.测定了掺杂Co、Co+Zn、Zn的Ni(OH)电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