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75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ACEI(贝那普利)和/或ARB(缬沙坦)降压药物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心肌声学密度、血清Ⅲ型前胶原、动态血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浓度、血管紧张素受体(AT1R、AT2R)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高血压心肌纤维化与上述各项指标的关系,以探讨贝那普利和缬沙坦在预防和逆转心肌纤维化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共入选75例高血压患者,按以下分组,A组(75例):高血压对照组(未正规治疗前),B组(25例):给予ACEI类降压药物治疗8周(洛汀新10mg,qd),C组(25例):给予ARB类降压药物治疗8周(代文160mg,qd),D组(25例):给予ACEI+ARB类降压药物治疗8周(洛汀新5mg qd+代文80mg qd),正常对照组25例(门诊查体者)。A组及正常对照组于门诊随即测量声学密度各项值(室间隔、左室后壁AII及PPI值),监测24h动态血压,测血浆中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血清Ⅲ型前胶原浓度,同时取EDTA抗凝血2ml,提取RNA于-80℃冰箱保存待测;B、C、D组病人按分组情况给予上述药物,服药8周后复诊,按同样方法测量上述各项指标,同时上述患者用药前后均检测血、尿、大便常规,血电解质、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各项指标。 结果 1) 对于24h动态血压,A组较正常对照组24hSBP、24hDBP、昼间SBP、DBP,夜间SBP、DBP均显著升高;B、C、D组较A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D组较B、C组上述指标进一步降低。A组较正常对照组SIS、SID显著降低,B、C、D组较A组SIS、SID显著升高,B、C组之间此值无显著差异,D组较B、C组SIS、SID显著升高。发生左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检测中非杓型的比例超过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