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辜鸿铭英译《论语》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21406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辜鸿铭(1856—1928)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他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他逆流而行,倡导儒家文化,翻译儒家经典,将儒家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作为文化传播者和历史参与者的边缘地位被提高到了中心位置,很多新的理论发展起来,例如目的论,多元系统论,阐释学等。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理论分析,缺乏对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的具体分析和探讨。所以从个案入手,把个案研究与系统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基础对辜鸿铭英译《论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辜译本中的体现,同时说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所受的主客观限制。由于辜鸿铭的西方文化背景以及其对西方文化的谙熟,他在翻译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有时甚至以西方文化因素解释东方文化,以期达到传播儒家学说、改变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扭曲形象的目的。就其译本在西方世界的接受情况而言,他的译本在西方世界获得巨大成功,一度蝉联畅销书榜首。辜鸿铭及其英译《论语》对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辜鸿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都不仅有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章。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介绍了辜鸿铭的文化保守主义及论语的英译情况。回顾了前人对辜译《论语》的评价,指出对辜译《论语》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有的人认为辜译不忠实与原文,有的人却赞他准确的传达了儒家思想。总的来说,辜鸿铭英译论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第二章回顾了翻译史上关于译者地位的不同观点,指出译者的地位已由边缘进入中心。接着,介绍了主体性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列出了与译者主体性相关的翻译理论包括多元系统论,操纵学派理论,目的论和阐释学。第三章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辜译《论语》中的体现。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宏观上以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标题的翻译以及章节的重排为例,微观上以专有名词的省略、文化负载词的注解以及句子结构的转换为例,对辜鸿铭译者主题性在论语翻译中的发挥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结论对本论文做出了总结,指出了它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保护我国有代表性的、颇具国际竞争力的“景德镇”地理标志,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陶瓷经济的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行政、司法及社会层
违禁贸易,主要是指违反政府禁令进行的贸易活动。北宋时期,违禁贸易作为边区贸易的必要补充,在北宋与辽朝、西夏边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时边境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交流形
纯滞后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是广泛存在的,精确控制难度较大。因此,纯滞后系统是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特别是很多温度、流量等控制系统都是具有纯滞后的系统,对它
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增产并举的必然选择,但总体看,财政政策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存在农业补贴的生态功能未能凸显、农村环保支出和低碳农业科技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互通式立交作为高速公路交通量转换的节点,其构造形式复杂,往往成为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互通立交的交通安全问题亟需进一
本文在韦伯、福柯、舒茨、加芬克尔、埃利亚斯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探讨了日常生活世界中一种特殊的权力现象。权力现象着眼于它是一种没有正当性的权力,因为没有正当性,所以
把“绿色教育”作为公共基础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兴教育思想观念,是我校当前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新闻学"、"传播学"名称中的歧义与重名给学科研究造成了类似"二名三意"的混乱,阻滞了学科发展,迫切需要正名。针对有关学科使命与学科构成的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一系列新
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运动加速了本科教育领域中学生学习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引发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生评价运动。本研究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本科教育中的学生评价在哲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