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明确不同类型的大肠癌hMLH1基因的突变频率,确定HNPCC及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hMLH1突变的位点及类型,发现新的突变;明确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hMLH1基因四种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大肠癌易感性的关系,初步探索大肠癌中hMLH1基因突变及四种多态性位点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大肠癌发生的关系。
对已经发表的有关大肠癌中hMLH1基因与hMSH2基因突变率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大肠癌中两基因的突变率,应用Meta回归的方法探索不同种族及检测方法等对突变率的影响。
自2005年开始分别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三医院住院的大肠癌患者采集血液及组织样本。同期,在附属第一、二医院收集骨科患者中选择对照人群。分析不同类型的大肠癌在临床特点及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利用PCR-SSCP方法对大肠癌患者及对照的血液样本及组织样本DNA的hMLH1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对SSCP实验条带呈现异常的样本进行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其突变类型。发现大肠癌病例hMHL1基因新的突变,分析散发及有家族史大肠癌患者突变种系及体细胞突变情况。
对大肠患者进行随访,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MHL1突变与大肠癌预后的关系。利用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不同多态性位点(rs1800734,rs1540354,1-8655,1-121151)基因型分布的差别,应用叉生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hMLH1基因多态性及环境交互作用与大肠癌的关系进行分析。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共检索出可用文献102篇,在典型的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28.55%(95%CI26.04%-31.19%)和19.41%(95%CI15.88%-23.51%)。散发性大肠癌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2%(95%CI6.12%-12.29%)和7.28%(95%CI5.12%-10.26%)。
本研究共收集到原发性大肠癌473例,其中散发性大肠癌453例,HNPCC家系20例,共检出9种突变,4种新的突变(c.644 GAT>GTT,c.1529 CAG>CGG,c.1831 ATT>TTT,c.2298 del CTT均在散发性大肠癌中发现。hMLH1基因的种系突变率为4.60%,体细胞突变率为6.0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散发性大肠癌hMLH1基因为5.96%,HNPCC家系hMLH1基因为5.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86)。
粗粮的摄入,食用瘦肉为主的肉类,少量摄取牛奶,各种水平刺激性食品的摄入为大肠癌的保护性因素。食用海鲜,大量食用猪肉、隔夜食品和心理应激总分>33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rs1800734位点的多态与大肠癌发病没有关系,rs1540354位点突变杂合子t/a使大肠癌患病风险降低(OR=0.65,95%CI0.50-0.85),1-8655位点突变杂合子a/g(OR=6.13,95%CI2.05-18.34)和1-121151位点的突变杂合子t/a(OR=3.71,95%CI1.93-7.14)都使大肠癌发病风险增加。
rs1800734位点多态与刺激性食品的摄入存在拮抗作用(ORi=0.52,P=0.00),两者联合作用的结果为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eg=0.61,95%CI0.47-0.78),与食用隔夜食品存在协同作用(ORi=1.21,P=0.00),两者联合作用的结果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eg=1.56,95%CI1.20-2.01)。rs1540354位点多态与食用粗粮存在拮抗作用(ORi=0.63,P=0.00),联合作用的结果可显著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eg=0.44,95%CI0.34-0.57,P=0.00)。食用肥肠类食品和隔夜食品与该位点多态均存在协同作用(肥肠:ORi=1.12,P=0.00;隔夜:ORi=1.58,P=0.00),联合作用可以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肥肠:OReg=2.57,95%CI1.63-4.06;隔夜:OReg=1.37,95%CI1.03-1.81)。1-8655位点多态与食用粗粮存在协同作用(ORi=4.32,P=0.00),其联合作用的结果显著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eg=7.10,95%CI1.55-32.57)。1-121151位点多态与食用刺激性食品和海鲜均存在协同作用(刺激:ORi=3.59,P=0.03;海鲜:ORi=1.59,P=0.01),其联合作用的结果可显著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刺激:OReg=2.73,95%CI1.44-5.18;海鲜:OReg=5.71,95%CI1.27-27.04)。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HNPCC家系及散发性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基因的总突变率大约分别为45%和15%。各种族之间基因突变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本次研究发现在我国北方人群中出现了4种国内外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而且均在散发性大肠癌中出现,hMLH1基因的种系突变率为4.60%,体细胞突变率为6.09%。散发性大肠癌hMLH1基因突变率为5.96%,HNPCC家系hMLH1基因突变率为5.00%。
hMLH1基因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无相关性。
rs1540354位点突变杂合子使大肠癌患病风险降低;1-8655位点和1-121151位点的突变杂合子使大肠癌患病风险增加。粗粮的摄入,食用瘦肉为主的肉类,少量摄取牛奶,刺激性食品的摄入为大肠癌的保护性因素。食用海鲜,大量食用猪肉、隔夜食品和心理应激总分>33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
粗粮的摄入与rs1540354位点的多态存在拮抗作用,与1-8655位点的多态存在协同作用;肥肠类食品的摄入与rs1540354位点多态存在协同作用;隔夜食品的摄入与rs1800734及rs1540354位点多态存在协同作用;刺激性食品的摄入与rs1800734及1-121151位点多态存在协同作用;海鲜与1-121151位点的多态存在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