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乃是当今经济的大势所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本文也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在众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中国各地区之间异质性的存在,使得在经济社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差异。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对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寻求缩小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区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大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并基于泰尔指数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进行了分解——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部的差异,分析表明三大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大于各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本文运用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考察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2000-2008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差异,并进一步选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六大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六大主要影响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工业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为稳健。在回归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的特色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国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对地区主导生产性服务业给与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实施有利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其中东部地区应打破垄断,扩大开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不断加大科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力度;充分发挥现代物流的先导作用,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措施。中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扬长避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探索多样的发展模式,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西部地区政府要通过产业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给予财政、税收等政策的支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通过改良地区投资环境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