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概论》是在六十年代统一组织编写文学理论教材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由蔡仪带领其他编写组成员王燎荧、楼栖、柳鸣九、胡经之等人,借鉴苏式文学理论和我国五十年代文学理论的模式,立足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文学的本质、发展、作品、创作、欣赏与批评等问题提出了统一的思想观点。作为一种制度性文本话语,它体现出合革命目的性与合学科规律性的统一,是马列文学理论的本土化成果,在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分析文论时也彰显着我国文学的民族特色。本文重点在于分析《文学概论》作为一定时期范围内的经典范式的文论教材的本土化表现,分绪论和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包括:一是选题的研究现状。文论界对蔡仪的研究集中在其美学成就,而围绕《文学概论》的研究则着眼于其影响和意义,而对教材产生的背景及教材本身理论内容的探讨较为单薄、不全面。二是研究意义。蔡仪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理论家,他在美学领域里硕果累累,文学理论方面的著作相对就少,如《文学常识》《文学论初步》《文学概论》等,其中《文学概论》的地位较为突出,因此围绕《文学概论》展开本文的写作,不仅能厘清这本教材产生的来龙去脉、学理性地探析教材的内容,还能通过回顾与反思,推动当下马克思主义文论本土化的深入开展,从而更有效地建设我们自己的文艺学学科。三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结合马列主义文学理论本土化命题剖析《文学概论》在整个本土化进程中做出的开拓性贡献。四是对马列主义文学理论中国本土化做简要的阐释。正文分为五部分,一是分析《文学概论》构建本土化文论的历史语境和参照模式。从学习苏联到自力更生,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引领《文学概论》的编写方向,这是这本教材产生的历史语境;虽然主张另辟蹊径,但传统影响无法一时规避,这本教材体现出了对苏联和五十年代文论教材模式的借鉴;同时立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内涵,让这部教材具有极大的权威性。二是围绕反映论、形象论和语言论三方面对马列主义文学观念合法性进行本土化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对文学的反映、形象和语言的论述成为《文学概论》阐释本土化的文学观念的依据,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于它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现实。三是从文学外在关系、内部规律和欣赏和批评规律三方面对《文学概论》的逻辑体系进行本土化阐释。文学起源于劳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文学的内部规律则围绕文学的作品、创作来自生活、超越生活,为人民服务等来谈;文学的欣赏和批评规律体现出对以往苏式教材和中国的文论教材的超越,看到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等文学的审美经验特征。四是分析《文学概论》将民族文学经验本土化融入理论中。五是以历史的眼光客观地看待《文学概论》的影响。通过回顾与反思,认识到它在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理论话语体系方面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