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形成我国数量庞大的外汇储备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国际收支是影响外汇储备的首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外汇储备。其次,外汇管理制度同样影响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1994年汇改实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拉开了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序幕。 在我国现有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的增长直接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间接影响国内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目前,外汇占款已经超过其他投放方式所占比重,成为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方式。为使国内货币供应量免受外汇占款的影响,央行采取冲销政策,即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冲外汇占款带来的基础货币投放,保证我国货币供应在合理范围之内。 根据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货币当局可采用不同的冲销手段对冲外汇占款。在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灵活性强的市场型工具更为合适,如公开市场操作;在金融体系较为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非市场型工具的效果较为显著,如调整存款准备金。在我国,不同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分别采取了再贷款、发行央票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政策。 在对外汇占款冲销效果研究的理论中,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BGT模型)以其较好的解释力和实效性受到学者的推崇,然而经典的BGT模型以发达国家为例设计的,无法适应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例如,发达国家在冲销操作时主要采用公开市场操作,很少采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的手段。因此,在经典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本文将原有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新的央行反应函数,具体分析不同冲销手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