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客观评价Cooney Ⅱ/Ⅲ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8个月,骨折骨性愈合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评价,为治疗Cooney Ⅱ/Ⅲ型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前瞻性研究2010年12月至2011年7月就诊我院Cooney Ⅱ/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按照收集病人的情况分组,在我院急诊骨科采取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术为观察组;收入我院住院部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的病人为对照组;1.两组病人按照国际Cooney分型标准进行分型[1],嘱咐患者复位后3天、1周、2周及4周、3月、8月回院复诊;2.分别通过X片、华海工作站软件测量并记录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前、复位后,复位后1周及临床愈合时,患侧腕关节的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等骨科影像学参数,比较骨折复位前后,复位后1周及临床愈合时的骨折复位、复位后再移位、骨端短缩及骨折愈合情况;3.记录观察组及对照组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及治疗过程不良事件的出现;4.跟踪随访病人至治疗术后8个月,通过Gartland and Werlkey腕关节功能评价[2]标准,对两组骨折已愈合的病人,分别从残存畸形、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及并发症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分,记录每个项目得分并通过计算总分,按照总得分0-2分为优级,3-8分为良级,9-20分为可级,>21分为差级的标准,得到两组病人腕关节功能的恢复等级,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5.将以上每个数据均测量两次,求两次的平均数,再把所得的临床资料汇总,建立数据库,用SPSS18.0软件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纳入并成功跟踪治疗8个月的病人共62例,全部病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统计学分析,无论是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还是掌侧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对Cooney Ⅱ/Ⅲ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影响不大。分别比较两组骨折复位前后,骨折复位后1周及临床愈合时X片影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提示在骨折复位前后、复位后1周及骨折临床愈合时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影像学参数在复位后1周至骨折临床愈合时过程行组内比较,观察组更易出现断端骨质丢失(P<0.05),因此造成角度丢失严重,观察组治疗需要及时复查X片,调整夹板固定的松紧度。根据Gartland and Werlkey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提示Cooney Ⅱ/III桡骨远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与掌侧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后8个月,对患侧腕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价,提示对照组优6,良12例,可4例,差0例,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81.82%;观察组优9例,良22例,可9例,差0例,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77.50%。两组腕关节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疗效,观察组腕关节优良率较对照组稍低,经优良率X2。检验分析,X2=0.16,户0.69>0.0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腕关节功能恢复等级分析,经过秩和分析,Z=O.498,P=0.619>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保守和手术对Cooney Ⅱ/Ⅲ,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8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及掌侧切开复位纲板螺钉。内固定术是临床中治疗Cooney Ⅱ/Ⅲ桡骨远端骨折的最主要的两种治疗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对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与不良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闭合手法复位小火板外固定术治疗并维持桡骨远端的三维解剖结构关系,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因局部血肿消退,未能及时调整夹板,骨折复位后影像学参数丢失较严重;按照Gartland and Werlk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术后8个月,所有病人均获骨性愈合,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得到较满意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且差异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各自优势和不足,在临床选择可根据医生专业水平,医院的医疗条件以及患者的功能要求等多方而考虑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