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目的:在传统的认知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主要在机体的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还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细胞亚群这一概念。由于巨核细胞数量少且易碎,取材困难,导致针对巨核细胞的单细胞测序研究很少,研究者们对巨核细胞亚群也未有清晰和准确的认知。为了研究急性感染条件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传统的认知中,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主要在机体的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还能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细胞亚群这一概念。由于巨核细胞数量少且易碎,取材困难,导致针对巨核细胞的单细胞测序研究很少,研究者们对巨核细胞亚群也未有清晰和准确的认知。为了研究急性感染条件下巨核细胞与血小板生物学特征、转录组亚群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构建小鼠腹膜炎模型。基于该模型,首先对小鼠外周血和腹腔中的免疫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研究腹膜炎急性感染条件下免疫细胞的动态变化;其次,通过对正常小鼠和腹膜炎模型小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解析急性感染条件下巨核细胞亚群和功能的改变;最后,通过对正常小鼠和腹膜炎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转录组测序,解析急性感染条件下血小板转录组的变化,并借助血小板输注进行功能验证。本研究通过解析急性感染条件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转录组的变化,并借助体内外功能实验加以验证,拓展了我们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免疫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的认知,有助于为临床上急性感染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1)通过小鼠腹腔注射热灭活的大肠杆菌,构建小鼠腹膜炎急性感染模型。(2)利用血常规、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对小鼠感染后外周血细胞、腹腔免疫细胞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与大小进行动态检测。(3)通过对正常小鼠和腹膜炎模型小鼠骨髓中的巨核细胞进行Smart-Seq2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感染前后巨核细胞亚群和功能的改变,并借助单细胞qPCR、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方法加以验证。(4)通过对正常小鼠和腹膜炎模型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解析感染前后血小板转录组和功能的改变。(5)基于小鼠腹膜炎模型,利用血小板体内输注实验研究血小板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及对免疫反应和炎症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1)小鼠腹膜炎模型中,在感染初期,腹腔内巨噬细胞最先发挥杀菌作用,随后外周中性粒细胞快速迁移至腹腔参与炎症反应。(2)急性感染过程中,小鼠骨髓中CD41+CD42d+巨核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但巨核细胞的体积则显著减小。(3)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小鼠骨髓巨核细胞可分为5个亚群,包括高表达线粒体相关基因的亚群1,具有血小板生成特征的亚群2和3,富集DNA复制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亚群4以及表达大量免疫反应相关基因的亚群5。(4)与正常小鼠相比,感染后小鼠骨髓巨核细胞中CD48标记的免疫亚群的比例显著升高。生信分析与单细胞qPCR验证表明,与CD148+CD48-巨核细胞相比,CD148+CD48+免疫巨核细胞高表达多种免疫受体和免疫介质分子。(5)骨髓原位染色结果发现,与CD48-巨核细胞相比,CD48+巨核细胞距离血管更近、黏附中性粒细胞的数目更多。(6)急性感染过程中,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和大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血小板数目呈现先降后升的动态变化,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在急性感染后显著增大。(7)血小板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感染后小鼠血小板转录组发生了显著改变,其中,免疫反应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血小板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也显著增强。(8)血小板输注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向腹腔快速迁移。与未刺激血小板相比,输注免疫刺激后的血小板能够促使更多的中性粒细胞向腹腔迁移。研究结论:本研究利用小鼠腹膜炎模型,揭示了急性感染条件下小鼠外周血和腹腔免疫细胞、骨髓巨核细胞以及外周血血小板的动态变化,初步阐明了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在机体应对急性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拓展了我们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物学特征与功能的认知。通过对小鼠骨髓巨核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巨核细胞中存在多个细胞亚群,包括CD48标记的免疫亚群。与CD48-巨核细胞相比,CD48+巨核细胞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功能。通过对小鼠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感染后血小板的转录组发生显著改变,血小板的免疫调节功能显著增强。总之,本研究揭示了小鼠腹膜炎急性感染条件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转录组的改变,为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免疫调节功能提供了新的证据,对临床上急性感染的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和预测因子,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自2016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手术的43例缺血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收集患者个体特征、手术前后的各种相关临床资料、术前 13N-NH3.H2O/18F-FDG PET/CT 和术后复查 13N-NH3.H20 PET/CT 的影像
目的 建立并内部验证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PA)患儿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6月龄到6岁的PA患儿,并根据所选患者在训练集中开发预测列线图模型。收集每个入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术后出血定义为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20.0
目的探索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hPSCs)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产生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否可改善阿尔兹海默症(AD)模型小鼠。方法1)神经源性间充质干细胞(Neural derived MSCs,N-MSC)的获得:hPSCs向前脑类器官诱导分化的过程中分离出一个稳定的细胞系,命名为N-MSC。通
目的:将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作为干预措施应用于大鼠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探讨 CIP 对 DHCA 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为3组,每组6只雄性大鼠。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深低温停循环(DHCA)组及脑缺血预处理干预(DHCA+CIP)组。
人体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厚度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皮肤特征,是皮肤特征的重要评价指标,多种皮肤疾病的表现都与真、表皮肤的厚度变化直接相关,包括系统性硬皮病、银屑病、特异性皮炎、荨麻疹等。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使用高频超声对皮肤进行真、表皮层厚度的诊断具有实时性、无损伤、可重复等优点,但是由于超声图像对比度较低,且不同人群不同性别的患者其皮肤特征有所不同,而且表皮层、真皮层以及皮下组织之间的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polyps,CRSwNP)合并哮喘(asthma,A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单纯CRSwNP和CRSwNP+AS的转录组表达差异,探究二者发病机制的差异。方法:纳入北京协和医院于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间收治的CRSwNP患者201例,根据是否伴哮喘分为CRSwNP伴哮喘组(CRSwNP+AS)与
[目的]:分析Cf DNA中突变靶基因和TMB与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索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同步放化疗敏感性相关基因。。[方法]:以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放疗科首诊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31例存在不可手术因素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NovaSeq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检测Cf DNA中靶基因变异与肿瘤负荷变化,并用生物
背景:脂肪间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在皮下组织内毛囊底部(真皮乳头细胞)、真皮层(真皮细胞)、小叶间和皮下组织中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大量报道证明,ADSCs具有抗炎和促进血管生成作用,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其中许多因子参与了伤口愈合的过程。麻风溃疡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溃疡,由于麻风分枝杆菌的噬神经
[目的]:探讨术前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对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膀胱内复发(IVR)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了 2004年3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医院行RNU的255例无膀胱癌病史的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MLR中位值0.22作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MLR组(≤0.22)121例和高MLR组(>0.22)134例。分析ML
鬼针草属(Bidens L.)植物为菊科(Asteraceae)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属内有5种为药用植物,其中,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为三九感冒灵的原料药材之一。鬼针草属药材在广东和广西等地方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然而,地方标准中对其基原植物的规定存在差异,且存在学名和中文名不对应、与《中国植物志》记载不一致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鬼针草属药材的规范使用。鬼针草属植物性状特征相似、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