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贸易白皮书第一次将中国称为新的世界工厂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媒体甚至普通民众通过撰文、路演、网上论坛的形式纷纷加入这一问题的讨论,掀起了一场思想碰撞的高潮。国外普遍宣传中国已经是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的第四个世界工厂。面对这种说法,国内各界表现出多种态度: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悲观失望,有的不屑一顾,也有的冷静分析。国外的言论中不可避免的搀杂了某些政治上的因素。比如在“世界工厂论”的背后便隐藏着“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但是一味强调政治上的因素,也使某些学者过分的将其注意力集中在粉碎“政治阴谋”的企图之上,反而忽略了真正的社会实际,这同样不是科学的态度。因此粉碎国外别有用心的阴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新世纪的开始,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世界工厂”的争论中,分辨真伪,去伪存精,从而因势利导,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找寻一条“康庄大道”才是国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真正目的和使命所在。本着这一意图,本文从国内外专家、媒体的意见分歧入手,分析出现多种意见的原因。随后搭建起文章的主干骨架,以历史为线索分析世界工厂的定义和成为世界工厂的条件。接下来结合历史的分析以及中国现实的状况对中国是否已是世界工厂作出自己的判断。最后回应我国现实,重点阐述我国目前的状况——即成为世界工厂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并试图通过上述的系统论述,为我国工业今后的发展选好目标、找准方向。在方法论上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和比较相结合并辅以归纳演绎的方法,站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对问题进行讨论,力求文章的探讨更加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同时,在选用资料上注重其新颖性和实用性,对于可能收集到的最新资料,力求及时纳入文中,因此本文采用了大量的网上适时数据。<WP=3>在文章结构上,全文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归纳国外媒体和国内学者对于“中国——世界工厂”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来提出问题。国外媒体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新的世界工厂,而国内对这一问题有多种态度。一种认为中国已同过去的世界工厂一样,成为了世界霸主,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欢喜雀跃。第二种悲观的态度,认为中国最多只能成为世界加工厂,就算真的成了世界工厂,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第三种意见以学者居多,认为中国有潜力也具备一些优势,但离世界工厂“路还很远”。陈述完三种意见之后,进一步分析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对概念本身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二、对政治意图不同关注导致的偏差;三、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意义认识不同导致的偏差。在通过上述论述基本明确了各种观点和不同的理论角度之后,本章的最末提出了本文行将探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什么是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对我国的经济有什么好处?中国现在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如果不是又怎么样才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章,沿袭上一章所提出的问题,从历史出发,以数据为基石,分析英国、美国、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时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并根据各自的历史背景,对本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做出解答——即何谓世界工厂?对此依据历史分析的结果,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予以界定。外延——成为世界工厂的共同条件,归纳为:一、生产方式的革新;二、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四、广阔而开放的市场;五、政策的支持;六、其他产业作为坚强后盾。内涵——在本章末尾,根据分析对世界工厂进行如下定义,指出世界工厂必须达到量上和质上共五个标准,即生产量和出口量必须占世界主要份额,该国须拥有世界知名品牌和先进生产技术,而且这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必须是该国的企业。第三章,继续回应第一章提出的问题,对“中国——世界工厂”进行全面论证。第一节紧扣上一章所总结的判定世界工厂的五个标准,从制造业占全球比重、出口产品数量和结构、国际品牌、拥有的技术和国际型企业五个方面论证中国的现实情况,得出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的结论。接着本章的第二节着重论述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意义所在。阐明正因为成为世界工厂具有推动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WP=4>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大市场容量和转换就业结构等多方面好处,所以世界工厂才成为我们须不懈努力追寻的目标。第四章则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既是对第一章问题的回应,也是对第三章的升华。本章指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各种历史机遇和优势。这些历史机遇和优势可以概括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方面。外部条件主要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中国正是重点转移对象。同时加入世贸也为中国制造业融入世界市场创造契机。内部条件则包括:相当的基础优势、生产效率和创新水平的较大提高、劳动力的优势、市场广阔。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中国应该注重什么、发展什么,才能推进和成就世界工厂之梦。本章认为,打造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维持劳动力优势、服务业水平的提升、资本市场的开放、政府职能的转换和政策导向等都成为中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