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首先以22个金针菇菌株为材料,采用出菇试验、酯酶同工酶和RAPD等技术,对22个金针菇菌株的农艺性状、遗传特性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选出适合做杂交育种的亲本。随后采用孢子杂交技术进行了金针菇杂交新菌株的选育研究。最后,对6种野生食用菌进行了最适人工培养基的筛选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22个金针菇菌株的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测定结果表明,3号(杂19)、2号(黄1)、4号(2102)、7号(Bj-3)的生长速度分别为3.56 mm/d、3.18 mm/d、3.18 mm/d、3.08 mm/d,明显快于其他菌株,12号和13号的生长速度最慢分别为2.35 mm/d和2.11 mm/d。从菌落形态特征看,7号(Bj-3)、16号(三明B)、19号(F39)菌株菌落边缘整齐,菌丝洁白、粗壮。出菇试验结果表明,7(Bj-3)号和9号(三明C)的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73.70%和71.48%,且差异不显著,适合做为金针菇工厂化菌种;19号(F39)最低,只有36.35%。子实体成熟时间短最短的为1号(2012),为20.1d,其次为4号(2102)、18号(1301)、2号(黄1),分别为20.1 d、20.2 d、20.7 d,最长的为10号(HE-1),需要42.7d。2.通过酯酶同工酶及RAPD技术对22个金针菇菌株亲缘关系分析发现:其中7号与8(日金1号)、9(三明C)、10号(HE-1)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1,说明7号与8、9、10号之间的亲缘关系非常远。从表中的相似系数数值可以看出,1(2012)、2(黄1)、7号(Bj-3)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8、9、10号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5号(苏6)菌株与20号(新苏6)菌株的相似系数为1.0说明这两个菌株很可能是同种异名的菌株。1、2、7号与8、9、10号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综合分析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及亲缘关系特点,发现:黄金针菇7号(Bj-3)在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成熟时间、第一潮菇的生物学效率方面表现优良,但是柄盖比数值偏低,且子实体形态特征不佳,而白金针菇10号(HE-1)的柄盖比数值高,且子实体形态特征好;Bj-3和HE-1的相似系数仅为0.1,说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最后选择7号和10号做杂交亲本,以期选出具杂种优势的白色或黄色菌株。3.以7号(Bj-3)和10号(HE-1)菌株子实体孢子为材料,通过单核菌丝杂交获得75个杂交后代。利用出菇试验对75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特点、成熟时间、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形态研究发现,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为:13号、24号、57号;菌落边缘整齐,菌丝粗壮、致密的菌株有:1、2、5、9、10、11、13、15、16、17、20、21、22、25、29、30、33、34、37、40、41、42、45、47、48、52、55、56、57、59、62、64、66、67、69、70、71、73号;子实体成熟时间较短的菌株为:12号、28号、44号、57号;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较高的菌株为:5号、8号、27号、57号;子实体商品性状较好的菌株为:4、13、16、17、42、57号。综合分析共筛选出13、16、57、66、73号5个杂交菌株为较优良的菌株。5个杂交菌株的酯酶同工酶谱分析表明,其和亲本存在较好的亲缘关系。4.对采集于河北省境内的6种珍稀野生食用菌的母种、原种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对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母种培养基筛选方面,香杏丽蘑(Calocybe gambosa)和荷叶离褶伞(Lyophyllum decastes)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加富培养基;小白蘑菇(Agaricus comtulus)的最适培养基为酱油洋葱琼脂培养基;大杯伞Clitocybe maxima)和白桩菇(Leucopaxillus candidus)的最适培养基为麦粒煮汁培养基;斜盖伞(Clitopilus prunulus)的最适培养基为木屑煮汁培养基。在原种培养基筛选方面,香杏丽蘑和小白蘑菇的最适原种培养基为棉籽壳麸皮培养基;荷叶离褶伞和斜盖伞的最适培养基为木屑麸皮培养基;大杯伞和白桩菇的最适原种培养基为麦粒木屑培养基。6种野生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4-26℃;最适pH在5.5-6.5之间,说明它们更适宜在微酸性环境下生长。为人工驯化栽培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