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文学日益边缘化,文学成为了电信科技时代的装饰品,而作为文学属性的“文学性”却被推到了前台,成了理论和创作的核心。这是当今人文学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把更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和学术框架以维护文艺学的学科活力,一些学者呼吁将“文学性扩张”开来,“非文学”领域也应成为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另一些学者对“文学性的扩张”产生了质疑。在文学本身尚且不可能的情况下,“文学性”又缘何而谈?“文学性”与现时代的文学能分道扬镳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围绕“文学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对这场讨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论文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叙述我国文学性问题讨论的背景与由来,即对西方的文学性问题进行一个梳理概述。“文学性”作为文艺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它的出现是作为历来对文学本质讨论的一种参与,是以二十世纪初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作为理论基础。论文梳理了“文学性”从出现到发展直至边缘化的一个历史性过程,其中各个理论主张之间的共时性联系只做略述。
第二章对我国文学性问题的研究讨论情况进行梳理述评。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关于“文学性”概念的理解与界定,关于文学性在后现代语境中存在形式及其功能的探讨,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新的美学原则的探讨,关于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的探讨,关于文学和文艺学边界的探讨。围绕这五个主要问题,对争论中的各种理论观点和主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照梳理,力求对此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第三章通过对“文学性”论争的反思,认为“文学性”的基本内涵应至少包涵两个维度,即审美的维度和语言的维度,以此来反驳“文学性扩张”论。
第四章面对当今文学边缘化和“文学性泛化”带来的诸多问题,认为只有坚守文学自身的“文学性”才不会导致文学的终结,并且探讨了坚守“文学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