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灯光装置艺术的创新应用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激发了观者的思考、感知和情绪价值,唤起我们的个人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内外艺术家不断探索灯光装置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艺术追求成为多元化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灯光装置艺术的应用强调基于现象学和心理学的艺术研究,通常经过信息构建、形式重组、内容转化的创作手法,体现独一无二的生命表现力,借助技术手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为观者带来物理和心理上的认知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灯光装置艺术的创新应用拓展了艺术的边界,激发了观者的思考、感知和情绪价值,唤起我们的个人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国内外艺术家不断探索灯光装置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艺术追求成为多元化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灯光装置艺术的应用强调基于现象学和心理学的艺术研究,通常经过信息构建、形式重组、内容转化的创作手法,体现独一无二的生命表现力,借助技术手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为观者带来物理和心理上的认知方式,为艺术创作和实践提供了参考价值,为空间探索和塑造增添了新的路径,成为公共空间必不可少的艺术表现方式。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灯光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笔者对灯光装置艺术的案例、书籍和文献加以阅读整理,将通过价值、理论和经验三个方面把握灯光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结合观察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其艺术表现进行剖析和解读,比较、归纳和总结灯光装置艺术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旨在探究当代艺术家是如何运用“光”进行表达,“光”是如何从一种流行艺术形式,变为更容易理解和诠释的感知形式。揭示出“光”在塑造空间和理解世界方面的潜力,探讨“光”的色彩含义、及其功能、形态、元素和情感表达,以研究灯光装置艺术更深层次的意图。为提供研究内容合理化的支撑,本文将始终基于国内外灯光装置艺术的现状,阐述灯光装置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根据其在公共空间的应用,揭示灯光装置艺术与公共空间的共生关系,并从物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灯光装置艺术中的“光”媒介进行光色解构及运作方式的描述,对其所传递的心理作用以行为感知、认知语境、情感共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再根据灯光装置艺术的视觉呈现,划分“光”媒介在视觉呈现中的运用方式和元素,将灯光装置艺术的表现特点、效果、内容做案例的具体分析,体现灯光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表现价值,最后反思和总结灯光装置艺术在发展历程中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并提供一定的解决思路以完善灯光装置艺术的形式与发展。
其他文献
多元民族共生、多种文化共存的南洋社会特征及移民群体自身复杂的历史经历共同构成并激发了华裔导演运用电影书写华人心态、族群意识的动机。从隔阂性种族到边缘性族群,南洋华人群体的身份在家族、种族、国族等不同语境下不断重组,其认同模式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电影艺术作为生活的再现,是海外华人身份想象与确认的重要媒介,而离散创作则是研究其文化身份重塑过程的最佳文本。南洋影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书写模式始终映射在其影像
笙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笙的改良在音位排列、音域拓展、形制创新、演奏技巧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笙也逐渐成为乐团中必不可少且独奏特色鲜明的中国民族乐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学、乐器学、民族音乐学、乐器声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笙的改良及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时代背景下的乐器改良作为切入点,将2
本文尝试从分析雅克·范·多梅尔的四部故事片《小英雄托托》(1991)、《第八日》(1996)、《无姓之人》(2009)和《超新约全书》(2015)出发,依据“作者论”理论关于“作者电影”的认定标准并结合电影文本、采访资料等内容对范·多梅尔独特作者标签的形成作进一步溯源,使其电影“作者”的身份得以确立。绪论部分,首先宏观地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难点与创新点,凸显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在第
徐浩峰以其创作的新派武侠电影与武侠世界推动着中国新世纪后的新派武侠电影发展,徐浩峰在其新派武侠电影中对空间的应用有着别树一帜的个人风格,不仅是通过空间呈现出传统美学给予了电影空间承载传统文化的意义,又使得新派武侠电影再次引发国内关注并走向国际。徐浩峰对武侠电影空间的别具一格在于他对传统新派武侠的承继与创新发展,其电影为中国武侠电影道路重铺新路,他的电影空间艺术也成为他塑造武侠世界的重要因素。本文以
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新电影运动持续发力,成功带动了中东区域电影的创作热潮。为了合理规避电影审查制度带来的悖论性局势,伊朗新电影导演擅长将古老的东方波斯文明与现代化的审美意识进行风格化地探索再造,形成了一股兼具意识观念、表达范式和叙事技法的前瞻性电影创新立场。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莫森·玛克玛尔巴夫、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到阿斯哈·法哈蒂、马基德·马基迪再到贾法·帕纳西、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西川美和作为日本最出色的女导演之一,受其师是枝裕和影响,所创作电影围绕着“家庭”、“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等题材展开。自处女作《蛇草莓》开始,西川美和始终坚持编导合一理念,参与电影制作的全部过程,并荣获日本多项电影大奖。在电影中导演凭借其细腻的女性视角,结合各地社会风貌、电影人物性格以及导演个人经历,充分展现了对个体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反思。她将自己的思考以及对于生活的感悟融入电影,在发扬继承前
二十一世纪,我们已然进入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传播已然告别了是单一、单向,它突破了过去单一媒体对媒介产品的束缚,并催生出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全新的多媒体内容产出模式。近年来活跃荧幕的电影、电视剧乃至网络剧中,涵盖跨媒介改编的作品赫然在列,并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表达方式,受到资方、创作者和受众的青睐。《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是跨媒介叙事成功的一次实践,从马伯庸的原版小说《长安十二时辰》到同名网络剧、再到
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成为近年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而抗疫题材纪录片作为以这一真实事件为素材生产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武汉抗疫时期借由媒体传播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了群众了解疫情前线的重要途径。中国医者作为此次抗击疫情的行为主体,自然也会被抗疫题材纪录片所塑造与呈现,因此,本文以抗疫题材纪录片中的医者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媒介视域下医者形象的历时性研究来印证媒介
本文通过对于美国动画番剧中的“恶趣味”现象研究,和其背后的深层次形成原因,从多角度对美国动画番剧中的“恶趣味”进行研究。美国动画番剧作为一个商业性的文化商品,是以追逐市场利益为根本诉求的。为了迎合21世纪大众审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恶趣味”成为美国动画番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美国动画番剧中“恶趣味”的特征以及实现途径两大方面来进行论述。美国动画番剧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动画中呈
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艺术与审美的传播不断推进着公共空间的建设。由于乡村相较于城市而言并非当下中国经济、文化以及艺术发展的主要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数字化建设大幅度落后于城市,如何利用数字媒体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数字化建设进行提升是需要研究探寻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居民返乡村化趋势增加,乡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共同构成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乡村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延伸,成为公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