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群发展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支撑,也是区域参与更大范围分工和竞争的空间组织形式。本文以辽中南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群内城市功能定位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研究内容,试图构建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分工合理,城市功能定位准确的发展模式,找到促进辽中南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辽中南地区既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核心区,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区域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都上升为国家战略,凸显了辽宁在东北乃至东北亚的重要地位。由于城市群内没有形成分工合理的空间结构体系,产业结构趋同,城市功能相似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变,近年来整个区域产业转型缓慢,经济增长乏力。但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加上有政策优势,完全有条件走出一条定位准确、分工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辽中南城市群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也是东北地区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经济区域,但与国内三大城市群进行比较还存在着城市群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统一的协调与规划、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内城市间分工不明确,产业结构趋同、城镇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综合发展指数、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状况、城市间的交流程度、群内各个城市的自我功能定位及城市群的空间和功能特征等五个角度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中辽中南城市群的双核特征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无论从综合发展实力、空间交流强度还是产业结构、功能定位等方面都受到了这一结构的明显影响。这一结构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如果城市群的两个核心城市都十分强大,有利于对城市群其它城市进行产业转移和扩散,从而能带动群内更广泛的地区的发展。但这种“双核”格局意味着两个实力相当的城市共享一块经济腹地,必然为了自身在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对区内资源和国家政策采取各种途径去争相获取,这样两大核心城市之间就很难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对城市群的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城市群内城市定位的相似,主导产业的趋同也同样会造成城市之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对城市群及各组成城市有一个合理定位,根据定位选择合适重点发展的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才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国内外城市群城市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践看,城市群要协调发展,离不开城市间的错位发展,离不开核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城市政府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对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的功能定位和重点产业的选择进行了构建。首先要实现核心城市之间的合理定位,把沈阳定位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大连定位为区域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实现错位发展。其次是实现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错位发展,其他城市要主动承接和积极接受辐射,实现与核心城市配套发展。通过各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力图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既有利于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又能够使每个城市在发挥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从区域发展中获益。城市群内部产业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城市间形成错位发展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关键。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地理布局。不同的城市群根据自己的特点,都选择了不同的空间布局,形成完善的城镇体系。在吸取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辽中南城市群“两核两极一轴多节点”的功能优化发展模式。通过发挥通过做大做强核心城市,更好地发挥沈阳和大连在群内的“增长极”作用;通过轴线集聚资源,更好的发挥集聚和扩散的作用;通过加强辽宁中部都市圈与辽宁沿海经济带之间的合作,形成区域整体合力;通过共同建设完善、高效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为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快速流动提供条件,为群内协调发展打好基础。从理论上说,如果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都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对于区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区域整体的产出和收益。然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城市政府总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决策,往往会在“个体理性”的驱动下陷入“集体非理性”的困境。辽中南城市群要走向合理分工,实现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十分重要。要通过协调区域产业政策,加强区域的内产业合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建立有效的城市群协调机制,对城市群发展的共同事务进行协调,统一制定规划以及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规则等;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建立发挥比较优势的合理产业和功能区;通过加速市场一体化建设,保证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非理性行为,消除人为性、行政性壁垒;通过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建设,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些措施的实现,有利于促进辽中南城市群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合作,最终提升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