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水观测井对大地震的响应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een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大陆地震地下水观测网的长期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2004年苏门答腊9.0级和2008年汶川8.0级两次特大地震所引起的承压井水位变化。   地下水变化究竟反映的是什么物理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对于承压固结含水层系统的井孔来说,情况可以稍做些简化,孔隙弹性力学可以较好地解释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特别是地下水在地震波短期作用下,可以用孔隙弹性力学中的不排水概念来描述地下水的变化,这时地震造成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反映的是井所在处岩石的体积应变变化。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地下水变化有了明确的物理内涵,这正是研究大地震引起地下水变化的科学意义。   论文对比了地震造成的阜新台钻孔体积应变和同钻孔内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利用调和分析扣除了气压和潮汐影响以后的水位变化与体积应变变化呈现出极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到99%以上),用观测资料说明了地震造成的水位变化和体积应变变化的对应关系。利用水位观测数据中的潮汐信息计算了井孔对应变变化的敏感度。利用该敏感度计算了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所代表的应变量,并与地震引起的钻孔体积应变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者处于同一个量级。这个事实说明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本质是地震引起的岩石介质的应变变化。   论文接着分析了地震引起水位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水位观测数据中的潮汐信息计算了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所代表的应变量,结果表明,无论是苏门答腊地震还是汶川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幅度,在空间上都分布不均,且变化幅度不随震中距增加而简单地衰减。这个特征也得到了汶川地震引起的钻孔体积应变变化结果的支持。众所周之,地震仪测量的地面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这些运动学参数会逐渐减少。与此不同,地震造成的地下水变化反映的是岩石的体积应变变化,在刚性地块内,体积应变变化很小,在地块之间的断裂带,体积应变变化却会很大,并不一定会随距离增大而减小。地下水变化的这一特点,在活动地块的划分和断裂带的研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这是本文结果的一个可能的实用意义。   对于部分承压非固结含水层系统的井来说,或者对于慢变化的水位变化,地下水水位变化包含了太多的物理因为,要想将这些因为逐一分离出来,还要做许多进一步的工作。但是,研究大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和其变化机制,无疑有利于了解观测井的水文学参数,有助于今后地下水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瞬变电磁测深的波场变换方法技术的研究,是目前在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随着瞬变电磁法方法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波场变换、电磁偏移成像以及偏移与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
摄影,因其聚焦社会现实的艺术职责和人文功能而成为“艺术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门类。伴随着数码技术与展呈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当代摄影在创作观念和艺术语言上提出了许多新
随着现代地震真振幅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解释的研究已从传统的构造解释转向另一个更高的需求,即“识别烃类异常”。在许多油田,地震振幅已经成为识别潜在烃类储层的主
学位
地震是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往往能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与大地震相比,中强地震虽然释放能量较小,但其发震频率更高,发生在人口密集区域也能够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地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不断攀升,这给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原有的或相对容易勘探的油气藏几乎已经开发殆尽。这又对油
常规共中心点(CMP)叠加的成像方法对于水平地层能够得到很好的地下图像,但是当地下包含有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叠加的成像方法得到的地下图像偏离了真实的位置,这时我们需要进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代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推出以来,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解决疑难油气藏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核磁共振测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不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