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镇压反革命”运动研究(1950-1951)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e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压反革命”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致力巩固革命政权的一场全国性的打击敌对势力的运动,它也是新中国发生的最早的一次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本论文以山东省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1951)为研究对象,从中共政策与山东的互动情况及其在山东的具体运作的视角,来描述和分析了这场运动在山东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山东内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求了其因果及影响。本论文共分三部分,另加引言和结语。引言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对镇反运动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以往对此问题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和前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作了说明。第一部分首先论述建国初期山东社会的治安状况,说明建国初山东省旧势力的破坏活动并不十分严重,因此,山东当局当时更加关心的是如何健全和完善各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和加快本省的经济恢复的问题。但是,在中央不断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对反革命分子实施镇压的大背景下,山东分局也陆续进行了一些镇压的动作,主要是剿匪和反动党团登记工作。由于山东自身的这种情况,即使是在中共中央于1950年发布了“双十”指示,直至1950年底,山东的工作重心也并没有转移到“镇反”上面来。接着,文章交待了山东省“镇反”运动发起的具体经过。说明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中共领导层在对待“镇反”运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十”指示的制定和发布对全国“镇反”运动的全面发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为山东各地上级主管部门的山东分局,在中央的不断推动和督促下,逐步适应了中共中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与“镇反”配套的措施,在1951年初渐次将运动开展起来。在这种情况下,黄祖炎被害事件的发生,显然对山东省的“镇反”运动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山东省的“镇反”运动,甚至一度由不积极不主动,迅速发生了“多捕多杀”的偏向。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1951年4、5月份山东“镇反”运动进入高潮,运动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到以城市“镇反”为主的阶段的过程。特别是着重交待了山东省4月1日的统一大逮捕行动(以下简称“四一”镇反)的具体情况,包括事前的准备工作,大逮捕的过程及此后山东各地对此事的反映,以及“四一”行动的社会效果和肃清会道门等情况。第三部分主要说明了在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后,为响应中共中央全面收缩的方针,山东具体实施的办法,主要就山东的处理积案工作、清理中层反革命分子,以及落实对民主人士和起义军官家属等问题,作了描述和分析。结语对山东在第一期镇反(1950年10月到1951年底)的关、杀,管的反革命分子进行了统计,通过对1950至1951年山东省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考察,提出了几点思考和总结。
其他文献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与他的现代性思想密不可分,这一点在他的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实质上,也就相当于他给自己的自我认同理论加了一个定语——是现代性
地理实践力是可培养、可测量的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研究其在新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将有助于今后有效备考。针对2018年4月浙江学(选)考试卷中的两组选择题,从"生活"和"观测"两个
当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着教师上课只使用P P T、 照本宣科等问题, 课程枯燥、 无趣, 同时学生对于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不认真听课、 玩手机, 甚至是逃课.因此, 将结合习
本文对工程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与工程监理进行了深入分析,验证了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项目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政府对建设项目监理的强制性
现代性问题长期以来就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和激烈争论的主要理论话题之一。最早对现代性问题予以分析的是康德,正如福柯所说:“康德的批判标志着我们的’现代性’的开始。”在
自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以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大选中获胜上台执政,至今,连续赢得选举的胜利,执政近50年,是世界上多党制国家中对社会控制力最强、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
本文主要是对E.E.谢茨施耐德生平进行介绍以及其政党思想产生背景的分析。研究谢茨施耐德首先要了解其生平,从他的经历、所写的著作、从事过的职业以及做出的成就入手来研究
高科技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其拥有创新型人才及其人才潜能的开发.如何最有效地激发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成为各高科技企业关注的焦点.
新疆阿勒泰地区由于地形险要,山地众多,很多设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层次重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神龙Civil3D数字化公路辅助设计软件在立体化成图,时时界面控制,自动
忧患意识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话题,古来有之,中西皆存。忧患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它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主义精神的形成,促进中国传统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