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旅游业被视为“无烟工业”和“无形贸易”而得到大力发展,却忽视了旅游发展过程中对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致使一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以南岳衡山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试验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旅游活动、旅游开发建设对南岳旅游区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旅游对南岳土壤影响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游道两侧土壤的践踏和碾压,使其容重和含水率发生变化。随着距游道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增大,土壤容重逐渐减低,通过计算各游览区土壤影响指数(SII)来评价旅游活动对景区土壤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游客活动对游道外缘土壤的水分含量和容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在大气影响方面,污染主要来自焚烧香纸烟雾、车辆运输尾气、饮食油烟的排放以及开发建设活动的扬尘。通过对山顶、半山亭、南岳树木园、南岳大庙(对照点)四个景点的SO2、NO2、TSP监测表明南岳衡山的大气环境已基本符合相关标准,这是由于近几年来对旅游区内宾馆和餐饮店的拆除、整顿和加强管理。3、在水体影响方面,选取了景区内的华严湖水库、大和田水库和兴隆水库和景区外的古镇区、龙隐河几个样区,测定了BOD、COD、NH3-N和TP四个因子。结果表明景区内几个水库的水质除DO(偏低)和总氮(偏高)以外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I类标准,说明景区内水源保护较好,旅游对其影响较小。但在景区外的古镇区和龙隐河的水质由于游客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大,导致BOD、COD、NH3-N和TP四个因子含量均超标。4、旅游对植被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游客踩踏和破坏、交通工具使用以及外来种的携带。基础设施建设使森林发生破碎化,植被结构发生变化;游客的踩踏,采集和刻画以及交通工具的碾压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土壤和大气来影响植被的生存环境;无意带入的外来种与本地种之间的竞争等。旅游活动和设施建设还对本地一些珍贵树种造成影响,使其数量减少。随着旅游发展,南岳旅游区引进外来植物26种之多,游道两边林木正对面受伤率达8396,近年来古树名木死亡达278棵。5、随着旅游发展,旅游对野生动物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广济寺蛙类2007年较1998年减少2634只,减少了98.12%,经济蛇类数量2001年较1997年减少了59.26%。6、旅游对南岳景观构型产生较大的影响,斑块数量增多,平均面积减少。如祝融峰有干扰斑块18块,磨镜台有干扰斑块17块,两景区斑块密度为15.6块/km2。由于道路网的建设,斑块由大变小,由宽变窄,由少变多,2007年斑块数量较1980年、1985年、1995年分别增长了41.86%、29.78%、18.73%。游道的建设,使廊道长度增加,廊道密度增大,研究表明,南岳景区的廊道密度指数为270左右。旅游活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景观破碎化严重。破碎化使边缘生物多样性丰富,小型生物较多,由于面积减少,原适于生活于内部的大型生物将迁出或死亡。而植被的单一性使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稳定性降低。7、通过对南岳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2007年南岳衡山生态赤字达0.66 hm2。由此可以看出,2007年南岳衡山的土地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土地的需求,呈现出非均衡发展,若不改变现在的发展发式,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增长,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强度的加剧,也表明了该地区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此外旅游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经济方面的保障。8、本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使南岳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合理可行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