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三部小说中,都明显存在着“财富敛聚”和“戒除贪欲”两个相互冲突的主题。一方面,小说着重描述了现代个体使用各种手段敛聚财富的过程,并以主要人物的成功致富为结局,对敛财取向予以肯定:鲁滨孙通过海外贸易、开垦种植园和经营孤岛,聚敛起来大量财富,并成功迈入了社会上层;摩尔利用一次次婚姻和婚外关系,乃至从事盗贼勾当,积攒了不菲的财产,并最终以之为资本成了富有的庄园主;罗克珊娜通过做人情妇而发家致富,幸运的她几经周折竟成为了富有且尊贵的伯爵夫人。另一方面,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戒欲说教又对敛财手段和过程提出质疑,从而形成了与敛财取向相对立的道德取向:鲁滨孙经常谴责自己不听父命、执迷不悟、妄想发财,他希望人们能够满足于上帝的安排;摩尔声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完全是为了宣扬道德,她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罗克珊娜谴责自己不守道德、堕落罪恶,并一再宣扬人们应该克制虚荣心和野心。显而易见,两个同时存在又相互质疑的主题使得小说成为分裂的文本。与此同时,两个主题内部也同样充满重重裂隙。敛财叙事方面,敛财者所获得财富的不正当出身,始终作为潜文本对成功致富的结果形成反讽;敛财者们对亲情的忽视,以及其故事讲述中家庭的缺场,从另一个层面构成了对敛财主题的质疑。戒欲主题方面,作为叙述者的主人公在其叙述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前后矛盾,从而使他们的说教显得并不真诚可靠;叙述者的忏悔也因总是充满了功利性,而令其所传达的道德说教明显缺乏说服力。主题的对立和文本的分裂背后,有着文化的症结。简言之,这种分裂的背后是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个体的价值焦虑与西方社会的伦理困境。双重主题是经济追求与宗教道德的双重回响。而处在清教运动落潮和资本主义渐渐壮大的历史过渡时期,使得笛福的时代出现了无法避免的价值混乱和困惑。这种价值困惑究其根由,则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必然。因此,意义分裂的小说文本,就成了个体孤独和焦虑的表征,更成了资本主义文化从其源头处就存有的道德困境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