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的钻井资料、岩心资料、野外露头资料、薄片资料、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以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储层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对川西北地区栖霞组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成因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了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的储层基本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成因机理。本次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根据岩性组合、电性和旋回特征,将栖霞组自下而上划分为栖一段和栖二段,栖一段又分为栖一A亚段、栖一B亚段;地层整体分布稳定,有向北逐渐变薄的趋势,以发育开阔一半局限台地相的台内滩、障壁滩相沉积为特征,障壁滩主要受龙门山岛链远带微地貌高地控制,台内滩可能是受台地内部局部构造高地貌以及同沉积断裂上升盘的控制;(2)通过岩样观察、薄片鉴定及测试资料分析,栖霞组储集岩可划分为中-粗晶云岩和残余颗粒云岩,储集空间以离解碳酸盐岩砂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充填残余溶洞、缝为主,基岩白云石化后形成的白云岩储集空间受控于原岩的储集面貌,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3)栖霞组共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作用、混合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埋藏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4)储层发育受高能颗粒滩相控制明显,准同生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储层优化的关键,混合热液白云岩是储层保存的重要条件,后期构造破裂和埋藏溶蚀对储层起一个调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