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霉菌的分子检测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et Gerd.)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Soybean Phytophthora Root Rot)是大豆毁灭性病害之一,是我国的重要对外检疫对象。本实验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大豆疫霉菌的分子特征,建立AFLP反应体系,根据病原菌DNA水平在种间的变异特点,寻找到人豆疫霉菌的特异性AFLP扩增条带,并将其转化为更为稳定方便的SCAR标记。在此技术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大豆疫霉菌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单孢分离技术,纯化大豆疫霉菌菌株34个并鉴定了各菌株的毒力类型;培养其它卵菌9个和大豆种传、土传真菌23个,为本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奠定良好的病原学基础。2.建立了适用于大豆疫霉菌的AFLP反应体系;从112对引物中筛选出56对多态性引物,经过扩增,在引物对E-CG/M-AG,E-TC/M-CC,E-AT/M-AC获得了对大豆疫霉菌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其中引物对E-CG/M-AG在大豆疫霉菌中能特异地扩增出约660 bp的片段,该片段用于进一步研究。3.将特异性扩增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序列,根据序列特征设计引物。检测结果表明,已成功将该AFL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4.以SCAR标记引物进行特异性的检测,能在大豆疫霉菌中稳定地扩增出大小约为28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它参照菌中则无扩增。该SCAR标记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0 pg。模拟实际检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大豆疫霉菌DNA中混入其它真菌的DNA,仍能特异性地检测出大豆疫霉菌。5.通过对各技术环节的优化,初步建立了大豆疫霉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体系。
其他文献
内生细菌存在于植物体内,能够产生次生代谢类物质、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促进植物生长、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点等多种拮抗机制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成为生物防治中重要的生防因
自音乐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笔者所从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课的理念变了,音乐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