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GDI汽油机强化程度不断提高,其爆震问题愈加凸显,成为限制发动机性能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技术障碍。水汽化潜热较大,在缸内蒸发吸热后能有效抑制爆震,因此发动机喷水技术成为解决爆震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尤其是控制更加灵活的缸内喷水技术,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动机爆震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缸内喷水在抑制发动机爆震、提升发动机性能方面的潜力,本文基于一台具备缸内双喷射系统的单缸汽油机开展了缸内喷水试验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GDI汽油机强化程度不断提高,其爆震问题愈加凸显,成为限制发动机性能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技术障碍。水汽化潜热较大,在缸内蒸发吸热后能有效抑制爆震,因此发动机喷水技术成为解决爆震问题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尤其是控制更加灵活的缸内喷水技术,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动机爆震控制技术。为进一步研究缸内喷水在抑制发动机爆震、提升发动机性能方面的潜力,本文基于一台具备缸内双喷射系统的单缸汽油机开展了缸内喷水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喷水策略对发动机爆震、性能及燃烧过程的影响;同时在喷水基础上结合稀薄燃烧技术,探索了二者的结合在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潜力。首先,研究了不同喷水时刻、压力、比例对爆震、性能及燃烧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缸内喷水能有效抑制发动机爆震,但喷水后发动机动力性及燃油经济性降低,且随喷水时刻推迟、压力提高、比例增大,对爆震的抑制作用增强,但发动机IMEP下降,ISFC上升。主要是由于随喷水时刻推迟、压力提高、比例增大,对燃烧过程的冷却效应增强,抑制爆震能力提高,但会使缸内温度、压力下降,火焰传播速度变慢,燃烧相位后移,IMEP下降,ISFC上升。其次,在不同喷水策略基础上研究了点火时刻及过量空气系数对喷水后发动机性能及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水策略下,将点火时刻提前,均可使IMEP提高,其变化幅度取决于喷水策略对爆震的抑制作用。随喷水时刻推迟,压力提高,比例增大,发动机性能提升幅度增大。通过对点火时刻的优化,指示热效率最高达到41.3%,相比于原机初始工况,IMEP提升6.1%,ISFC下降5.1%。在点火时刻优化的基础上结合稀薄燃烧能大幅提高指示热效率。当喷水比例为50%,过量空气系数为1.7时,指示热效率达到46.7%,指示燃油消耗率相比于原机初始工况点下降16.76%,IMEP提升19.6%。最后,研究了喷水对发动机大负荷工况范围的扩展能力及稀薄燃烧改善大负荷工况燃油经济性的潜力。结果表明:基于喷水对爆震的有效抑制作用,通过增加循环喷油量与进气量,实现了发动机在2000 r/min的当量比极限负荷由8.7bar至13bar的扩展,IMEP累计提升49.4%。在喷水扩展的大负荷工况下结合稀薄燃烧实现了发动机大负荷下燃油经济性的进一步提高。IMEP为11bar,过量空气系数为1.75时,指示热效率达到46.92%,相比于该负荷当量比燃烧时提高6.65%;指示燃油消耗率下降至180.75 g/(k W·h),累计下降14.2%。但随负荷的进一步增加,受限于稀薄燃烧时的爆震及失火现象,稀燃极限变小,指示热效率提升幅度较小。
其他文献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天然气因探明储量大、CO2排放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由于其在热效率、低有害排放和燃烧可控性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天然气发动机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在大负荷工况下的燃烧放热速率控制是热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开展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燃烧机理研究,提出大负荷燃烧协同优化控制,对于开发高热效率、高可靠性柴油/天然气双燃
许多设备的产热量不断增大,如果热量没有被及时散出,会导致工作面温度急剧升高,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设备产生的热量通常是利用流体流过紧贴工作面上的换热器的对流换热带走的,为此,需要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以保证产出的热量及时散出。目前,新型多孔材料泡沫金属以孔隙率高、比面积大、导热率高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关于较高热流密度条件下泡沫金属内流动沸腾特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了孔密度为40、孔隙率为0.95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燃料特性和富氧燃烧方式都具有改善压燃式发动机喷雾燃烧过程及碳烟排放的潜力,近年来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在宽广氧浓度范围内尤其是富氧条件下关于PODE喷雾燃烧的系统性研究较为缺乏,相关燃烧机理亟待揭示。因此,本文在一台可视化定容燃烧弹中,采用多种光学诊断方法对宽广氧浓度范围内的PODE喷雾燃烧过程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火焰自发光高速成像研究宽广范围氧浓度变化(15
部分预混压燃燃烧(PPC)具有实现高效清洁燃烧的潜力,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在大负荷工况,PPC预混燃烧比例大,会导致较高的压升率,同时仍不可避免的存在扩散燃烧过程,导致碳烟排放。因此,大负荷工况压升率、热效率和排放之间的矛盾,是PPC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围绕燃料特性与发动机的协同优化实现PPC高效清洁燃烧开展了大量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燃料辛烷值及其敏感性会通过燃料活性、
大分子液态碳氢燃料以其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的平衡以及良好的存储运输特性,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是航空航天和地面(尤其是非道路)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基于分子结构中化学官能团的不同,碳氢燃料组分可以分为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在当今及未来社会愈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和愈加严苛的排放法规的压迫之下,发展能够准确描述大分子碳氢燃料燃烧特性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对进一步提高燃油
燃料的辛烷值敏感度(S)表示为研究法辛烷值(RON)和马达法辛烷值(MON)之间的差值,反映了燃料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燃烧特性,在优化汽油压燃(GCI)发动机性能时应予以考虑。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燃料的RON对GCI燃烧的作用,对S的了解仍有待补充。本文选取了四种RON相同但S不同的甲苯标准参考燃料(TPRF),通过改变GCI发动机的运行条件(喷油时刻、进气温度、进气压力),从试验和模拟两方面,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应用蒸气压缩式热泵/制冷系统逐渐受到各国研究的重视,微重力环境下制冷剂的冷凝换热是其中重要环节。由于航天器对散热量的需求,多采用微小通道换热器,而微重力下难以回收的润滑油会对换热造成较大影响,研究微小通道中重力、润滑油对冷凝换热的影响对航天应用冷凝器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R134a制冷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小通道内流动冷凝换热的三维数值模型,并模拟研究了重力和润滑
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的耐久性对其商业化应用有重要影响。PEMFC耐久性下降直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膜电极组件(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MEA)的衰减和老化,主要包括电化学降解、热降解和机械降解。在PEMFC动态工况下,机械降解不可避免,提高对电池内部机械缺陷产生和传播的认识,是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可以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由于工作温度高、清洁等特点可以很好地作为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顶层循环,针对SOFC尾气具有大量高温余热的特点,本文建立了由SOFC系统、温差发电器和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作为子系统的,不同组成、不同布置形式和不同水循环形式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实现了废热的梯次利用,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以新型金属泡沫作为过滤材质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由于具备抗振性好、压力损失低、耐热应力等优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了STAR CCM+软件建立了金属泡沫型DPF流动特性和再生特性的仿真模型,探讨了排气流速和结构参数对金属泡沫型DPF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及排气参数对再生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了遗传算法优化了仿真结果,取得的主要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