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首次公开发行抑价(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Underpricing)是目前国际金融学界普遍关注却最具迷惑性的难题之一。然而,一旦新股进入二级市场,除了IPO抑价现象外,它的交易价格和中长期走势表现(Long-run Performance)也成为投资者议论的焦点,再加上热市场问题(Hot Market Issue),共同形成IPO研究领域的三大热点。
在各国股票市场上,普遍存在新股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低于其二级市场短期均衡价格的现象,即IPO抑价。但新股发行后交易价格的中长期走势表现也较为引人注意,大部分文献研究表明股票首发上市后股价表现为长期弱势。新股长期弱势现象,是指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里给其持有者带来的收益率比其他同类型的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收益率低。国外的很多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
本论文在对国外有关IPO长期弱势研究的理论假说和中国股市IPO长期弱势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细致回顾的基础上,选取全流通时代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发行上市的股票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XCEL应用工具和SPSS统计软件包,验证股权分置改革后一年内上市的股票是否存在长期弱势,并确定影响IPO中长期走势的主要因素和导致IPO长期弱势的深层原因,进而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提高A股市场的运行效率,也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参考。
本研究根据全流通背景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学者对新股长期弱势的大量研究选取变量,先从理论和描述性统计的角度分析这些变量可能对上市新股中长期表现的影响,再运用IPO长期弱势的经典模型——CAR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相关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同样存在着在国外资本市场上普遍存在的IPO长期弱势现象,且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初始收益率、中签率和发行费用比例对IPO长期弱势有显著影响,而经典的上市首日换手率和净利润增长率等变量对新股长期走势的解释力不强。依此结论,本文在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减轻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长期弱势程度,使之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