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与土壤氮、磷养分流失有着密切的关联。地势较低的稻田,可极大的影响地表径流中氮、磷营养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一个典型种植系统开展了不同时间、不同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氮磷输出规律研究,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水稻作为稻田湿地作物,采取田间试验的方法,借助核磁共振分析、高通量测序等手段,研究了不同品种水稻对水稻产量、田面水、土壤磷形态、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种植业氮磷流失系统阻控提供支持,为高效稻田湿地系统构建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不同季节4次跟踪调查采样,发现其中3次采样(1月13日、5月15日、9月29日),稻田湿地出口处氮磷浓度均低于入口,表明茶园初期径流在经过稻田后污染物浓度降低,水质得到净化。入口、出口处溶解态氮均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占各处总氮的48.64%~99.51%和67.72%~98.32%;入口处溶解态磷平均占比58.66%,出口处平均占比43.97%。(2)稻田湿地系统对降雨初期径流氮有消纳作用的是9月29日采样,平均消纳能力为21.58g N/(4h·ha);稻田湿地系统对降雨初期径流磷有消纳作用的是5月15日、9月29日采样,平均消纳能力分别为0.67g P/(4h·ha)、2.97g P/(4h·ha)。其余几次采样均显示稻田输出氮磷。以上结果说明稻田湿地系统消纳氮磷的关键时期是水稻生长中后期。(3)通过比较两个水稻品种(常规:秀水134;浙大研制:渔稻1号),发现渔稻1号比秀水134水稻吸收了更多的碳、氮、磷,并且更多的储存在水稻秸秆中。渔稻1号平均秸秆量为12.62 t ha-1,比秀水134水稻高40.3%,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渔稻1号水稻秸秆碳、氮、磷累积量均显著高于秀水134水稻;两种水稻稻谷中碳、氮、磷均无显著性差别。渔稻1号水稻对于缓解农业湿地富营养化、调控高养分投入地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田面水分蘖期和灌浆期,秀水134水稻田面水总氮浓度、总磷浓度等均显著大于渔稻1号。(4)秀水134水稻成熟期土壤中残留了更多的碳氮磷素,渔稻1号更易吸收土壤中的碳、氮、磷。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种植一季渔稻1号水稻没有对稻田土壤的主要细菌菌落造成显著的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改变主要是SC-I-84_norank等含量较少的菌属的变化引起的。网络分析结果仅显示土壤Total-P、土壤微生物及秸秆生物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网络关系。土壤pH、Total-C、Total-N以及植株Straw-N、Grain-N、Grain-P的网络关系独立于土壤Total-P网络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