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密集行人流管理及应急疏散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场所人群聚集活动日益增加,导致拥挤事故频发,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据统计,2000年至今,我国发生了约80多起有记录可查的公共场所踩踏事件,共造成近4000人死亡,8000人受伤。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提供科学的管理对策,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成为行人流研究领域的热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只有对密集行人流拥挤踩踏事故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拥挤踩踏事故,这也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然而,由于行人的决策过程受主观作用影响,表现得极为复杂,加上疏散环境的动态多变性,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等,导致目前行人流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较少。拥挤事故大多是突发性的,其不可复现性使得研究者很难获得实际数据。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仿真已经成为目前行人流研究最主流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多智能体仿真与建模的思路,结合贝叶斯纳什均衡,建立了行人流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其中,多智能体系统用来模拟行人的移动以及行人之间的交互,贝叶斯纳什均衡用来对行人的决策流程进行建模分析。围绕该模型,本文对多场景下的行人流进行了仿真研究,并根据仿真结果,分别针对突发事件前密集行人流的管理,以及突发事件后行人的安全疏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基于多智能体的行人流仿真建模研究。本研究采用基于智能体的建模与仿真方法对公共场所内的密集行人流进行仿真建模。与当前的行人流仿真建模方法不同——流体动力学模型等宏观模型中行人完全同质,格子气模型以及元胞自动机模型等微观模型中行人部分同质——本研究采用多智能体建模实现了行人的完全异质,从而实现更为精确的仿真,使得研究结论更加贴近真实。模型结合行人的实际步幅以及速度定义单元格边长、仿真时间步长;允许多人在同一个单元格,同时规定行人获得的效用随单元格中人数的增加而降低;引入贝叶斯纳什均衡,深入分析行人的决策流程;制定行人Agent交互规则,以及冲突处理规则。模型建立完成之后,利用行人流的自组织现象以及一些实验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对比,来分析、验证模型的可用性。基于验证过的行人流仿真模型,本文在多场景下进行仿真实验,总结行人运动规律,从而为行人流管理提供参考。(2)密集行人流仿真研究。本文通过定义行人Agent的微观行为规则,建立起了行人流仿真模型;通过观察模型运行过程中涌现出的实验现象,来研究行人流宏观现象与微观行为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场景下的密集行人流进行仿真,来研究安全行人流率与行人过道宽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尽早发现拥挤踩踏事故的端倪,提醒应急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使人群维持在安全状态,有效地预控拥挤踩踏事件的发生。(3)突发事件下行人应急疏散仿真研究。本研究根据突发事件的属性,将突发事件分为静态突发事件和动态突发事件,并充分考虑应急信息传播路径,行人的响应比例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在多种场景下分别进行仿真实验。针对不同场景下的疏散,为突发事件下的行人应急疏散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缩短疏散时间,减少疏散损失,最大限度的确保公共场所聚集人群的安全。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为了降低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风险,安全的行人流率(人/秒)与过道宽度(米)的比值应该不超过3。基于这一结论,在设计行人过道时,可依据预测的行人流率优化过道宽度,在管理密集行人流时,可以依据过道宽度确定安全的行人流率;(2)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应密切关注行人流的运行状况,着重防止突发事件在过道中间发生,从而为应急疏散争取更多的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对于小型静态突发事件,应注意引导全部行人继续保持原来的行走方向,对于大型静态突发事件或者动态突发事件,应引导所有行人在到达危险区域之前折返;(3)行人的跟随行为以及从众行为对应急疏散产生的正面影响要远远弱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角度来看,在应急疏散中,应该采取诸如提高应急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一次信息覆盖区域等措施,以尽可能减少行人流中出现的跟随行为以及从众行为,从而提高安全疏散效率。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点:(1)行人微观决策流程及移动规则优化研究。在已有的行人流仿真模型中,行人选择同一目标单元格时产生的“冲突”以及移动到同一单元格时产生的“碰撞”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当前的行人流仿真模型中行人密度存在一定的阈值,即难以模拟更高密度下的行人流。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将会带来错误的实验数据以及不可预期的实验现象,从而影响结论的说服力。本研究将行人的活动分为决策阶段和移动阶段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在决策阶段,采用贝叶斯纳什均衡对行人决策流程进行分析,行人根据自己的预期搜索效用最大的目标单元格;在移动阶段,根据行人步长调整了元格大小,改变了单元格容量,并制定了行人的冲突处理规则等。通过这些方式,本文很好的解决了当前行人流仿真遇到的一些问题。(2)密集行人流安全管控研究。已有的研究指出,行人密度高于4人/m~2时,人群将处于高风险状态。但4人/m~2只是一个静态指标,即在给定的场所,容纳的人数与面积的比值不能超过4人/m~2。而现实中大多数的场景下,人群是动态的,行人分布不均匀导致安全的行人流并非每时每刻每处的密度都低于4人/m~2,发生事故的行人流整体密度也可能低于4人/m~2。因此,运用静态行人密度指标对动态行人流进行管理并不科学。本文将4人/m~2作为行人密度的预警值,将平均行人密度不超过预警值的最大行人流率(人/秒)定义为安全流率,当行人流率超过安全流率时,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极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以及仿真建模,本文将静态行人密度指标转化为动态行人流率指标,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可操作性。(3)多场景应急疏散优化研究。当前的研究少有将突发事件与应急疏散进行有机结合,即针对不同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疏散分别进行研究。本文从突发事件本身的性质与特征出发,讨论了突发事件的分类,分析了应急信息的传播模式;结合应急疏散的要素,制定了突发事件下的行人响应规则,建立了突发事件下行人应急疏散仿真模型;针对静态突发事件和动态突发事件,分别进行了多场景仿真研究,并充分考虑了行人在信息不足时的从众以及跟随行为;根据仿真结果,给不同场景下的应急疏散提出了优化建议,为公共场所的行人安全疏散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该文构造了几类非p-范数,估计了它们的诱导范数的界;并证明了在方阵情开, 诱导范数均可应用到有关特征值整体条件数的Bauer-Fike引理中去。
通过计算区域内1956~2014年历年入出境水量,分析其变化趋势,发现入出境水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惊人。1980年代前入出境水量明显大于1980年代后,其主要是由上游水
为提高工程计量与计价系列课程教学效果,总结系列课程案例教学的既有经验,凝练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法与手段,文章围绕系列课程教学改革,采用经验总结方法展开实践研究。文章论述
“天气通于肺”,咳嗽与四时六气、气候变化的联系非常紧密,故在咳嗽的临床治疗时,须应天法时,结合时令,合于四时阴阳、升降等法灵活应用,辨证论治,可以更好地驱邪外出,以利疾病的康复
用o~200 mmol/L的碱性盐Na2CO3对星星草进行胁迫处理,观测了星星草对碱胁迫的主要生理反应.实验结果表明:随着Na2CO3胁迫浓度的增大,星星草体内总有机酸、柠檬酸和脯氨酸含量
截至3月8日24时,全国新冠肺炎日新增确诊病例40例,我市实现连续26天无新增病例,治愈出院19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党中央从法治保障、疾病防控体系
报纸
分析了目前水资源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用于规划目的的水资源评价方法。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针对民族声乐教育的本质作用--审美教育,提出民族声乐教育的需要重视的四个审美维度,即:形式美感、情态美感、生命美感和风格美感。笔者认为,要在声乐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邓小平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理论品质。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组成部分。它
根据岱海60cm柱状岩芯的磁化率、孢粉、粒度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果,对历史时期岱海气候干湿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湖泊记录进行探讨.岱海湖泊沉积记录近300年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可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