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平面光转换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带宽、大容量的通信网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常规单模光纤的最大容量几乎已达到其物理极限,空分复用作为一个全新的维度,能够使信道的传输容量得到较大的提升。空分复用中的模分复用技术可通过少模光纤中的各个模式独立地传输信息,从而成倍地提高单根光纤的传输容量。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可实现模式转换和复用,是模分复用的关键器件。其中基于多平面光转换(MultiPlane Light Conversion,MPLC)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具有重构性强,插入损耗低和串扰低等优点,并且可以同时实现上百个模式的转换和复用,降低了模分复用系统总体的复杂程度。面对大气湍流下的弥散光斑(多个横模组合),基于MPLC的模式解复用器可将多个横模组合进行分集接收,从而有效提高空间光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以及抗大气湍流抖动能力。为此面向大气激光通信的应用,论文研究了基于MPLC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基本原理,设计仿真模型,并对基于MPLC的空间光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性能进行理论推导、仿真分析以及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整理了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特别是基于MPLC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器件设计以及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MPLC的设计和应用的发展趋势。2、研究了模式转换和复用的基本理论,包括空间光束传播理论、透镜的位相调制和傅里叶变换性质以及多平面光转换的基本原理;研究了高斯光束和厄米特-高斯光束的光场分布,以及基于MPLC的波前匹配算法的原理,并针对上述原理完成了算法设计以及代码编写。3、基于编写的算法建立了MPLC的三模式复用/解复用器的仿真模型,仿真研究了每个相位片上的相位掩码和通过相位片后的光场分布,同时分析了MPLC的插入损耗、模式相关损耗和串扰;然后仿真分析了波长、相位片数量和间距等因素对MPLC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增加相位片数量,光束转换更平滑,减少了能量的损失。4、建立了理想情况下空间光到光纤的耦合效率仿真模型,以单模光纤和三模光纤为例,分析了不同光斑尺寸对空间光到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建立了基于功率谱反演法和Zernike多项式展开法的大气湍流仿真模型,利用随机相位屏模拟大气湍流。在耦合效率模型和大气湍流模型基础上仿真研究了基于MPLC模式解复用的大气湍流下空间光到单模光纤分集接收,MPLC空间模式分集转换的耦合性能均优于空间光到单模和三模光纤的直接耦合效率。5、设计了空间光调制器的光场调制实验,研究了空间光调制器对输入光场空间分布的调制特性;然后设计了基于MPLC三模式解复用的空间光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性能实验,利用自制湍流片模拟大气湍流,实验研究了MPLC使用3个和5个相位掩码进行解复用的光斑轮廓和光功率抖动情况,以及解复用的光束的耦合效率。实验结果表明5个相位掩码的光斑轮廓较为完整,光功率抖动较小。最后设计了空间光直接到单模和三模光纤的耦合效率实验。相比于空间光直接到单模和三模光纤的耦合,基于MPLC三模式解复用的空间光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分别提升31.52%和31.45%。基于MPLC模式解复用的空间光到单模光纤的耦合性能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为提高大气激光通信中空间光到光纤的耦合效率提供技术选择。
其他文献
新建连徐高速铁路东海特大桥(32+48+32)m连续梁上跨大沙河,梁体为单箱单室、等高度箱梁,除合龙段现浇外其余梁体划分为40个预制节段.研究提出选择LHP56B型架桥机辅以移动式钢结构平台进行施工,创新采用三跨式双T构同步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对称梁体节段拼装后,采用永久预应力钢束锚固形成悬臂梁,中跨现浇合龙.与目前常用的单T构节段梁满挂拼装施工技术和半联多节段悬臂胶拼施工技术相比,该项施工技术大幅降低了架桥机的节段拼装风险和过孔风险,可有效保证成桥线形,且施工更快速.
郑济高铁郑州黄河特大桥主桥为(112+6x168+112)m公铁两用钢-混结合连续钢桁梁桥.公路桥面板为异性结构桥面板,桥面板预制施工在预制场内完成,预制采用长线法施工.在桥面板钢筋骨架及后张预应力筋预留孔道安装时,利用工装等完成精确定位.桥面板预制张拉工艺为先张法施工,利用既有门吊完成架设安装,利用吊模法等工艺完成桥面板与钢桁梁的结合,增加钢-混结合桥梁的整体性.湿接缝施工中运用了小空间长束预应力施工技术,该技术解决了长联大跨公铁两用钢-混结合过程中的先张法异性结构桥面板预制、小空间预应力等施工难题.
集大原高速铁路144 m下承式尼尔森体系简支系杆拱桥,为减小桥墩预偏心和不平衡弯矩,拟在梁端挖槽9.80 m×O.95 m,24m简支梁伸入槽内.针对挖槽后的拱脚、横向限位装置与混凝土结合作用进行局部应力研究.分析表明,可以通过拱脚挖槽方式优化下部结构;端横梁截面突变位置主拉应力显著增加,应力超标可通过梁端上下缘分别设置两束横向预应力解决;挖槽后横向限位装置距离梁端仅剩10 cm,建立限位装置与混凝土结合有限元模型计算,在地震水平力作用下,在螺杆与混凝土接触面2倍套筒直径、深度10 cm范围内,静态主压应
在交通运输需求日益增长情况下,为解决地质、水文等条件限制对桥梁施工的影响,大跨度桥梁应运而生.大跨度桥梁主塔及锚碇水中基础结构庞大,给桥梁基础施工带来技术上的困难与挑战.对明月峡长江大桥3#主塔基础双壁钢围堰整体受力和气囊法下水运动轨迹进行多次模拟分析,精确开展钢围堰结构和气囊下水设计.通过重点预防控制的设计施工关键技术,解决钢围堰下水易出现的问题,为大型铁路桥梁深水承台基础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为检验Q/CR 9300-2018《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极限状态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哈绥铁铁路80 m简支拱为例,按极限状态法和容许应力法分别对系梁和拱肋进行设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系梁承载力安全度约为容许应力法的0.92~0.96,变形、应力、抗裂性及疲劳应力幅等指标的安全度与容许应力法基本相同,说明2种设计方法系梁设计水准基本相当;按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拱肋钢管安全度约为容许应力法的0.72~0.93,2种设计方法导致的结果差异较大,主要因为2种规范材料抗力提高系数取值不同;吊杆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建设了大量检测、监测、视频监控及生产管理系统.由于系统建设时间不一致、标准不统一、系统之间缺少连通、管理单位各异,各系统产生的数据资源难以有效共享利用,也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和数据资源浪费.结合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现有设备实际情况,深入分析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协调和监督,建立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管理协调机制,明确高速铁路运营监测信息共享利用管理的基本原则、方式、用户需求、信息来源及相关保障措施,充分挖掘和发挥既有系统的功能,最大限度实现中
针对汉十高速铁路崔家营汉江特大桥的(135+2×300+135)m连续刚构-拱组合体系,应用大跨度钢管拱大节段垂直提升施工技术,在桥梁位于水面或地质条件较差等不利条件下,对连续刚构拱桥拼装施工工艺进行优化.相对于常规的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法,大跨度钢管拱大节段垂直提升施工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难度,尤其降低中间提升拼装段每节拱肋的安装难度,并节省拱肋架设时间及吊装机械占用时间,具有施工便利、风险小等优点,适合在类似项目中推广应用.
福平铁路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位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区,容易出现大风天气.接触网是牵引供电系统的薄弱环节,接触线在风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横向偏移,严重时将影响弓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在不同风速下的接触网实测数据,采用数据对比及数据拟合的方式,对接触网的抗风性能进行分析,结合线路参数研究定位点处、跨中位置接触线横向偏移值的最大值,对比风偏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根据接触网实测数据,分析接触线跨中及定位点在不同风速下的横向偏移量及其差值,明确接触网容易受到风载作用影响的位置,为运营维护提供有效指导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属隐蔽结构,位于无砟轨道结构底部.在长期运营中,个别支承层结构会出现上拱斜裂、严重粉化等伤损,需及时进行更换处理.以“天窗点内施工、对轨道结构扰动小、施工安全高效”为原则,提出基于绳锯切割的无砟轨道支承层原位快速更换技术.首先通过绳锯切割将待更换部位支承层切割成块状单元,然后以顶推与抽拉相结合的形式将伤损混凝土单元横向移出,最后原位浇筑自流平、高早强的聚合物混凝土对支承层进行快速恢复.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解决了以往采用钢垫梁临时过渡技术处理支承层伤损时需要锯轨和大型轨道装备配合
随着铁路建设、改革、发展与国家政治、经济、民生、国防等各领域深度耦合,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关联性、复杂性不断增强,采取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集约高效的铁路应急管理系统,实现铁路应急管理体系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提升铁路应急管理能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数据分析与现代应急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采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传感器技术,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铁路应急管理系统,将为完善铁路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铁路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