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单纯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pure non-pupillary block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NP)治疗效果。 方法: 在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10月1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住院手术的单纯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根据患者所行手术方式,筛选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为Phaco组,共32只眼,平均年龄为66.38±9.17岁,男女性别比7/25,眼轴长度为22.53±0.89mm,筛选出行激光虹膜周切术的患者为LPI组,共17只眼,平均年龄为63.63±9.32岁,男女性别比5/11,眼轴长度为22.50±0.66mm,分别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1周,4周,12周,24周的眼压、裸眼视力及术后用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记录随访时间共24周。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采用常规NCT眼压计测量三次,取其均值作为此次随访的眼压值;视力(Visual acuity, 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测量, 并换算成 logMAR视力进行记录。两组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眼压下降值△IOP=术前IOP-各个随访时间的IOP,Phaco组记录为△1IOP,LPI组记录为△2IOP;视力下降值△VA=术前VA-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VA, Phaco组记录为△1VA,LPI组记录为△2VA;最后眼压下降幅度△IOP等于术前眼压值减去最后一次的眼压值(△IOP=preIOP-lastIOP),最后视力下降幅度△VA等于术前视力减去最后一次随访的视力值(△VA=preVA-lastVA)。各组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百分比等于本组眼术后应用了一种或多种降眼压药物的眼数与本组总眼数的比值,各组术后平均用药种类为本组患眼术后平均应用降眼压药物种数。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的检验标准。 结果: Phaco 组术后第一天眼压下降到 12.67±3.73mmHg,比术前下降了 8.24± 12.30mmHg,在术后一周达到最大下降值 7.98±12.97mmHg,在术后 12 周时眼压下降了7.54±12.56mmHg(眼压下降到12.31±3.75mmHg) ,术后24周时,眼压值为12.64±3.08mmHg,相对12周时的眼压变化不大。LPI组术后第一天眼压下降了2.19±8.82mmHg,此后的眼压值一直高于术前眼压水平,术后1周,4周, 12 周,24 周眼压下降值分别为-0.15±7.74mmHg,-1.24±6.15mmHg,-7.29± 17.32mmHg,-2.22±6.60mmHg。在术后 12 周时达到术后最高眼压水平 24.98± 14.49mmHg(△IOP=-7.29±17.32 mmHg)。Phaco组术后1天,1周,4周视力分别提高了0.24±0.35,0.27±0.29,0.24±0.34,术后12周时达到最高提升幅度0.33±0.30,术后24周视力为0.20±0.06. 在LPI 组,术后1天和1周视力分别提高了0.11±0.20,0.16±0.19,在术后4周时回复到术前视力水平,于12周开始变差达到视力最低水平 0.59±0.37(△VA=-0.13±0.37),24 周视力为0.40 ± 0.25 (△VA=-0.02 ± 0.22 )。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和眼压下降值△IOP(=术前IOP-各个随访时间IOP)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5)而 VA 和△VA(=术前 VA-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VA)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5)。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最后一次随访记录中眼压和视力下降幅度△IOP(=术前眼压IOP-最后一次随访 IOP)和△VA(=术前视力 VA-最后一次随访视力 VA) 在两组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p<0.05). LPI组的术后降眼压用药百分比和平均用药种类是Phaco组的3倍。 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安全有效的控制单纯非瞳孔阻滞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提高视力,减少术后降眼压药物使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以稳定的降低眼压,可作为单纯非瞳孔阻滞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治疗的一线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