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杜夫海纳的整个哲学、美学体系来说,主客体统一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由胡塞尔开创的以超越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目标的现象学运动中,杜夫海纳继承、借鉴和发挥了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梅洛-庞蒂以及康德等人的相关思想,走出了一条从美学领域着手寻找主客体统一的道路。他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开始,最后走向了自然哲学的建立,其中,主客体统一的思想始终是贯穿的主线。杜夫海纳的主客体统一思想,在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和审美经验等问题中得到了系统而集中的表现。具体来说:在审美对象理论中,杜夫海纳始终力图贯彻“审美对象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的思想。他通过综合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的意向性理论,把审美对象界定为知觉对象。并且认为,审美对象只能在审美知觉中诞生,而且,不可须臾脱离审美知觉。这就使得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感性、意义和形式。杜夫海纳认为“感性是感觉者和感觉物的共同行为”,这种认识决定了感性是一种主客体相互统一的行为。审美对象的意义尽管是主观赋予的,但杜夫海纳坚持一种意义客观性的立场。杜夫海纳认为形式是“主体同客体构成的这种体系的形状”,因而,每一个审美对象的形式都是不同主体在与他所处的世界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于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作“为我们”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这使得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形成了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从而成功地克服了传统美学在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问题上的主客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审美对象既然不是现成存在的,它就有一个生成方式的问题。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通过“表演”而生成的。表演者的表演使表演者的主观意识与艺术作品的客观表现结合起来,创作者的表演使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与他的作品的内在生命统一起来,欣赏者的表演使欣赏者与欣赏对象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审美对象的世界突出了人与自己所创造的对象的相亲相融乃至亲密无间,它使人回到主客未分的本源,实现了人与世界的和谐。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理论,始终以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为目标。他创造性地融合了现象学前辈的思想,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审美知觉的研究领域。杜夫海纳把审美知觉看作一种指向审美对象的特殊知觉方式,这主要是通过与普通知觉的对比得出的。无论是审美知觉的各要素、审美知觉的功能,还是审美知觉的特征,都指向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特殊性,这与普通知觉总是企图驾驭对象的主客对立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杜夫海纳还通过对审美知觉中的想象和理性因素的探讨,尝试克服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关于想象,他吸收康德的先验理论,把想象分为先验的想象和经验的想象。他认为先验的想象开拓了形象可以出现的空间,带来了客观性的可能性,而经验想象的执行能力决定了形象的客观性。总体上,杜夫海纳试图得出:虽然想象是人的主观能力,但想象和想象物可以是客观的的结论;关于理性因素,杜夫海纳通过考察审美知觉三阶段中的理解,认为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过程。而审美知觉中的“依附性思考”使审美欣赏的过程,不再是主体或客体各居一隅以图控制对方的过程,而成为互为主体不断交流深入的过程。总体看,理解与思考的最大特点是非主导性。这就是说,审美知觉的过程并非审美主体主导的过程,而是在充分尊重审美对象客观性的前提下的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理论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是通过对审美深度、艺术真实和情感先验等问题的阐述实现的。审美深度作为审美经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它是审美主体的深度与审美对象的深度相互碰撞的产物。审美深度既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深度,也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深度。审美所能达到的深度,代表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经验中所能达到的最深层的和谐。艺术真实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它保证了审美经验的普遍性。杜夫海纳对艺术真实的探讨,从创作、作品和鉴赏三个维度展开。创作真实是创作主体与其作品的协调统一;作品真实是从欣赏者角度提出的对作品自足性的要求;鉴赏的真实是审美主体沉浸于审美对象的情感意义世界时,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同。情感先验是审美经验中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桥梁,是杜夫海纳为解决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交流而提出的。不仅如此,杜夫海纳还把情感先验看作审美经验普遍性的最终根源。在杜夫海纳看来,主体与艺术作品的交流,不同审美主体之间的交流,皆因情感先验的存在。综上所述,杜夫海纳立足审美领域对主客体统一的追求是始终如一的。他对审美对象、审美知觉与审美经验中的主客体统一思想的研究,拓展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研究范围,大大促进了西方现代哲学对主客对立等二元论思维的清算。尽管他的体系也存在缺陷,我们看到,黑格尔曾经提出的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研究审美活动的方法,经过杜夫海纳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审美活动的研究中,并且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者们不断受到启发和汲取力量的源泉,这也正是他的理论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