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之具与无用之用——近代末期外来影响下中国文论对文学价值的重新认识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hineaig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古代,专注于文学自身世界的创作往往被斥为"小道",因为它们丝毫无助于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也不能传播有益于个人修养和统治秩序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是无用的,因此也就没什么价值.只有那些追求道德或实际社会作用的创作才能受到推崇,经常被吹捧为"经国之大业".不管"小道",还是"大业",都是以实用工具论为标准对文学作品作出的评判.这种标准认为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其道德和社会效果,它是古代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看法.近代末期,在外来影响的刺激下,这种实用工具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小说和戏曲因其推论出的社会作用成为比诗文更重要的文学体裁.该文第一部分以梁启超为主要论述对象,追溯了对这种认识产生影响的外来思潮,并且指出这些外来影响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当时小说和戏曲社会作用的鼓吹者,虽然大都引用了西方或日本的结论和证据,但他们的观念实际上是和古代文学的实用观念一脉相承的.真正带来变化的是另一些西方文论或美学理论.当时注意到这些文论资源的人并不多,该文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严复、王国维、黄人、周作人在西方影响下形成的对文学价值新的认识,并总结出其中外来文论引起的共同变化.这些认识大都形成于1908年前后,之后几年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渐渐地超出了实用工具论范围,该文也对它们进行了论述.
其他文献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小说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六部完整的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那么这些改编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著,又在背离原著的道路上走
由"五四"开启的中国20世纪新的思想进程,是以石破天惊和风驰电掣为特征的,它的影响力波及社会的不同层面.两千年来发展极为完备的封建意识形态,在"五四"先驱者的面前受到了前
目前由于中国处于全球化的最前线,中国受到许多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各地的众多教育机构中,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这些机构根据学生的偏好来开设长期或短期的汉语课程。
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围城》进行了研究:一、《围城》的人物形象首先,在情场上,方鸿渐陷入了人生的"围城"之中。其次,在家庭中方鸿渐同样又陷入"围城"。另外,在事业上,方鸿渐也陷
本文第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引论,概述象征主义传入中国后,通过周作人对象征主义的界说引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始作俑者李金发.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李金发在法国留学时期,与法国
本论文采用传记研究、社会批评、文化研究、文本细读等方法对费特诗歌的唯美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包括引论、结束语和三章正文。引论概要介绍了国内外费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