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奥斯丁小说的电影改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小说深受电影界尤其是好莱坞的青睐,她的六部完整的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那么这些改编在多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著,又在背离原著的道路上走出多远?本文将首先从电影改编的角度考察奥斯丁的小说作为电影蓝本的改编条件及改编价值,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文学一方,考察在改编中得以保留和发生改变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效果,勾勒出从语言到影像转换的轨迹,从个案的辨析研究折射出两种艺术手段的优势、局限和相通.奥斯丁小说自身的"电影化"为电影改编者大开方便之门,但改编仍然带来了巨大的差异.首先是语言的剥落和视觉造型的附丽:达意的语言和造型的影像拥有各自不同的专擅的表现领域,原著中那些抽象论述或者刻画心理的部分,由于缺少外部动作的可视性,而在电影改编中被完全放弃.语言和影像拥有各自不同的审美特性,伴随着语言的剥落,小说的风格也将在很大程度上一同失去.其次是写实原则的牺牲和戏剧化的改造:在角色的处理上,电影总是有过分夸张的倾向,这不但有损于原著人物的"真实性",还会削弱原著的核心讽刺:改编影片往往将原著中隐含的冲突激化,并制造突发事件和正面刺激,小说的沉着气质和有条不紊的叙事步伐被打乱了.再次是素材的压缩和结构的重新制衡:压缩就意味着素材的丢失,一种丰富而自足的生活,被裁剪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爱情故事;剪裁之后,电影必然要增强信息的凝练程度,加快叙事的节奏,小说固有的严密组织和匀称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被破坏了;电影协调整合现有的各部分,建立起全新的平衡统一的艺术整体.最后是现代观念的移植和文化背景的置换:后时代的阐释和创造性的解构将封闭自足的文本引向潜力巨大的开放空间.
其他文献
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是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在此领域中句法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其实,句法分析是直接依赖于短语分析结果。名词短语是维吾尔语短语中的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期1979年1月到1985年12月《上海文学》理论版发表作品的考察,讨论以下问题:在这个阶段,《上海文学》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是如何影响文学史的发展,这种角
本文是一项基于田野调查的人名命名行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人名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其命名的原则既有社会特征,也有地域特征、时代特征、性别特征。(郭熙,1999)
进入90年代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论文选取的观察对象是90年代关于王小波的接受过程,希望从这一个案考察有关情况.在王小波生前,对他的接受即已存在种
该文拟从蒋光慈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上予以论述,并对历来为人诟病的"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进行必要的辩驳.第一部分:简述蒋光慈小说创作的三个分期.通过不同阶段作
冰心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最富盛名的女作家。她从1919年五四运动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其创作活动长达75周年,跨越几个历史时期。她的作品如“问题小说”、小诗、散文和儿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