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术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本文从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李东垣对桃仁、红花的临床应用,和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现实意义三方面逐渐深入。1.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是脾胃病化寒变热、燥瘀内生。脾胃病为阳虚阴盛之证,存在由热中到寒中的病理变化过程,即为元阳渐以虚衰,阴寒转而亢盛的过程。《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阴盛生内寒”即是李东垣所言脾胃病始热终寒病理过程的理论来源。具体而言,元气虚损较轻时为热中,气虚而致气机升降失常、郁而化热,主要表现热象,也可无阳护其荣卫,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元气渐至虚甚则成寒中,则阴盛格阳于外或戴阳于上,机体可现真寒假热并见之象;及至元气已绝,内外俱阴,则只寒无热。脾胃病化寒变热,热多成燥,寒多生瘀,在本虚的基础上另夹有邪实。分而言之,元气不升反降为热中病机,元气不足是热中的发病基础,元气的升降出入是以三焦为通路,三焦通达,则气机运行不滞,李东垣对三焦的具体分类,在承袭刘完素与张元素天地六位藏象思想的基础上,分别以肺、心属上象天,以脾、肾属下象地,以阳明胃与大肠、厥阴肝与心包络属中象人,其中更强调胃与心包络沟通上下的功能,故而胃气既病精气不升反下流于地中而变生百病。气火关系失调为热中内涵,包含阴火或心火乘土(火盛气虚)的一面,及土虚致阴火盛(气虚火盛)的一面,两者互为因果,此即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理。寒中为脾肾阳虚所致,李东垣称之为“肾之脾胃病”,缘于机体内阴寒偏盛,周身血气常行秋冬之令,足太阳寒水、足少阴肾水旺盛,子能令母实,以致肾水膀胱与肺金大肠相辅反来侮火土,即为“寒水来复火土之仇”,可表现为寒象或寒热并见之象,分属太阴、少阴之阴寒证,与少阴证从阳化热所致真寒假热证,对比门人王好古所言阴证,发现王氏阴证范围大于李氏寒中证,另包含与阴证缓证相应的热中证阶段,王氏重于补中,李氏在此之余,另偏于用风药升阳降阴以调理气机。治疗上,热中阶段,用甘温之桃仁,使脾运旺,可为胃行其津液,并配合《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的“辛润”法,用味辛之红花宣降气机,调节腠理开合,运行全身水液,散结润燥,另二药于活血中蕴有养血之效,并抑制瘀、燥的相互转化,而红花味辛还可发散郁火,如此则气血通利,邪实不生。寒中阶段,李东垣提出“以辛甘温甘热润滑之剂,以泻西北方则愈”的整体治疗原则,桃仁、红花的性味功效,符合此治疗原则,故多在此阶段的治疗中用此二药,两者可助阳气升浮,散寒以助消瘀、润燥。2.李东垣对桃仁、红花的临床应用多体现于痛证、下竭证、燥结证、汗证四类病证。李东垣虽以脾胃学说立论,但其应用范围不局限于消化系统类疾病,而是在内外妇儿眼耳鼻等临床各科均有广泛使用,各类疾病均在病程的某个阶段存在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调、郁而化火这一共同病理基础,此四类病证也属于脾胃病范畴。李东垣从气血两方面论述脾胃病,其中血分病的治疗,无论寒热虚实,多配伍桃仁、红花。痛证,李东垣侧重调和气血,气血各有所归,而痛自止。气分用药主为补气升阳,兼有理气;血分用药则以活血和血为要,多用桃仁、红花。二药性温,故可适用于寒性痛证,但由于红花味辛,可升阳散火,因此在热性痛证中同样也可使用。因红花味辛,故其更适于中上部,尤头面部的痛证,桃仁则适用于中下部痛证。桃仁用量为三个到五十个,约合三分到半两,用量较大,起破血止痛之用;红花用量为少许、一分、二分、二钱,甚或半两,红花少许主要起和血养血之效,其余则为破血之用,剂量越大,通经止痛力愈强。下竭证,久沉久降,红花于和血之余,还可升提阳气。于经水不止轻证与久泻时,脾胃之气尚存,红花多取少许,稍通调血气即可,而因瘀所致之胎产血崩时,当急用大量红花,三分至一两,破血以急救之,亦可伍以大量桃仁。燥结证,病机以燥、热、瘀为主,血分用药以桃仁为要,并红花佐助之。桃仁用量大,为主药,低至五分,多至一两,尤在便秘和痔漏中用量更重,凸显为润燥之用,表明此类疾病内燥尤甚,而红花的应用频率和用量均较少,为佐助桃仁而设。汗证,始为热中,终传寒中,阳气消亡,血液闭塞,唯热入血分时,选取桃仁,余多以红花入药。红花量少,至多为一分,防破血伤气,用之一为升阳固表,一为和血通络。汗证中阴汗配伍红花,侧面表明红花可入肝经,于肝经湿热时可使用,提示红花可散下焦邪气,后世缪希雍、李中梓等所提出的红花入心、肝二经,实滥觞于此。就配伍而言,二药相合多用于燥结证,于此病证中桃仁、红花用量均较大,如桃仁一钱,红花三到五分,以增强破血润燥之力;或桃仁量大,可至二钱五分,佐以少许红花,以行破血之用而无耗气之弊。桃仁较少单用,多与红花相合,而红花单用多见于下竭证、汗证,及上外部痛证(头目痛、疮疡),而中下部痛证(胃腰痛)多用桃仁,缘于红花味辛性温,能入气分,升阳以散寒热,为血中气药,红花可通行上下之气,作用范围较广,而桃仁多用于中下部血结、血燥证。就用量而言,红花整体用量偏小,多为一分甚至更少,偶有多者,可至半两、一两,在方中多作为佐使药存在;桃仁用量范围较大,少至二分,多至一两,在方中可作为主药存在;桃仁、红花用量最多均可至一两,约合现代剂量四十克,今少有医家临床用以如此剂量,更未言宋金元时期用量普遍偏小,反映出李东垣未囿于小量之见,而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当用大量则用之。辨证论治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但上四类病证中可表现无燥瘀证候,而根据疾病的病机及发展传变,李东垣酌加活血之品桃仁、红花,或为预防性用药,或为治疗性用药,以气血兼顾,这为后世医家,如王清任、叶天士等,从血分论治此类病证奠定基础。3.现代脾胃病的嬗变使桃仁、红花的运用具有了现实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脾胃病病机亦在发展与变化。结合现代运气条件和社会状况,发现现代环境中湿热成分较多,并在情志(焦虑郁火)、药物(过用、滥用寒凉药物)、饮食(餐不定时、过食寒凉)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了脾胃病病机的变化。李东垣时代饥苦劳役而成损者多,诸症蜂起多因脾胃之虚,也不乏有因虚致实之证,如血瘀、食滞、燥热等,多产生于脾胃病寒中阶段,但非为疾病主要矛盾,治疗仍以补为主。今人体质相较金人,普遍壮实,故脾胃阳气不足者少,而厚味蓄毒、过逸成滞者、血气不通者多,导致郁火内生,气血拂郁,瘀可生燥,燥可致瘀,成燥瘀交结之态。交结之患外阻于经络关节,内蕴于五脏六腑,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极大的扩展了现代脾胃病的病变范围。古之脾胃病有始热终寒的疾病发展过程,今之脾胃病亦有,不同于古之虚主夹实者,今之为实主夹虚,始之郁火旺盛属实,终则火盛耗气属虚。始之火盛既伤津血成燥,又可炼血成瘀;同样,终之气虚既可使津血失于输布,脏腑形体官窍失养成燥,又可无力推动血行而成瘀;并且,燥邪凝敛气机致瘀,瘀血又可阻碍津气运行成燥。燥瘀交结贯穿于现代脾胃病全程,既是寒热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推动疾病进程的致病因素。因此,治疗上关注重点应为燥瘀交结所致的血气不通,而非血气亏损,李东垣热中、寒中阶段酌情应用的活血、润燥之品,于今应成为脾胃病组方的重点,还可包括除湿之品、泻火之品等,并量病患虚实程度,灵活配伍补气升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