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学术经验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研读李东垣的代表著作,明确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并对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疾病与方剂进行整合与分类,分析并总结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经验,完善传承谱系,为现代中医临床服务。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信息学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李东垣著作中涉及桃仁、红花的的病证及论述,并分门别类。通过理论归纳、逻辑推理等,全面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及参考资料,归纳、总结其在各类病证中运用桃仁、红花的学术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本文从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李东垣对桃仁、红花的临床应用,和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现实意义三方面逐渐深入。1.李东垣运用桃仁、红花的理论基础是脾胃病化寒变热、燥瘀内生。脾胃病为阳虚阴盛之证,存在由热中到寒中的病理变化过程,即为元阳渐以虚衰,阴寒转而亢盛的过程。《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阴盛生内寒”即是李东垣所言脾胃病始热终寒病理过程的理论来源。具体而言,元气虚损较轻时为热中,气虚而致气机升降失常、郁而化热,主要表现热象,也可无阳护其荣卫,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元气渐至虚甚则成寒中,则阴盛格阳于外或戴阳于上,机体可现真寒假热并见之象;及至元气已绝,内外俱阴,则只寒无热。脾胃病化寒变热,热多成燥,寒多生瘀,在本虚的基础上另夹有邪实。分而言之,元气不升反降为热中病机,元气不足是热中的发病基础,元气的升降出入是以三焦为通路,三焦通达,则气机运行不滞,李东垣对三焦的具体分类,在承袭刘完素与张元素天地六位藏象思想的基础上,分别以肺、心属上象天,以脾、肾属下象地,以阳明胃与大肠、厥阴肝与心包络属中象人,其中更强调胃与心包络沟通上下的功能,故而胃气既病精气不升反下流于地中而变生百病。气火关系失调为热中内涵,包含阴火或心火乘土(火盛气虚)的一面,及土虚致阴火盛(气虚火盛)的一面,两者互为因果,此即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理。寒中为脾肾阳虚所致,李东垣称之为“肾之脾胃病”,缘于机体内阴寒偏盛,周身血气常行秋冬之令,足太阳寒水、足少阴肾水旺盛,子能令母实,以致肾水膀胱与肺金大肠相辅反来侮火土,即为“寒水来复火土之仇”,可表现为寒象或寒热并见之象,分属太阴、少阴之阴寒证,与少阴证从阳化热所致真寒假热证,对比门人王好古所言阴证,发现王氏阴证范围大于李氏寒中证,另包含与阴证缓证相应的热中证阶段,王氏重于补中,李氏在此之余,另偏于用风药升阳降阴以调理气机。治疗上,热中阶段,用甘温之桃仁,使脾运旺,可为胃行其津液,并配合《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的“辛润”法,用味辛之红花宣降气机,调节腠理开合,运行全身水液,散结润燥,另二药于活血中蕴有养血之效,并抑制瘀、燥的相互转化,而红花味辛还可发散郁火,如此则气血通利,邪实不生。寒中阶段,李东垣提出“以辛甘温甘热润滑之剂,以泻西北方则愈”的整体治疗原则,桃仁、红花的性味功效,符合此治疗原则,故多在此阶段的治疗中用此二药,两者可助阳气升浮,散寒以助消瘀、润燥。2.李东垣对桃仁、红花的临床应用多体现于痛证、下竭证、燥结证、汗证四类病证。李东垣虽以脾胃学说立论,但其应用范围不局限于消化系统类疾病,而是在内外妇儿眼耳鼻等临床各科均有广泛使用,各类疾病均在病程的某个阶段存在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调、郁而化火这一共同病理基础,此四类病证也属于脾胃病范畴。李东垣从气血两方面论述脾胃病,其中血分病的治疗,无论寒热虚实,多配伍桃仁、红花。痛证,李东垣侧重调和气血,气血各有所归,而痛自止。气分用药主为补气升阳,兼有理气;血分用药则以活血和血为要,多用桃仁、红花。二药性温,故可适用于寒性痛证,但由于红花味辛,可升阳散火,因此在热性痛证中同样也可使用。因红花味辛,故其更适于中上部,尤头面部的痛证,桃仁则适用于中下部痛证。桃仁用量为三个到五十个,约合三分到半两,用量较大,起破血止痛之用;红花用量为少许、一分、二分、二钱,甚或半两,红花少许主要起和血养血之效,其余则为破血之用,剂量越大,通经止痛力愈强。下竭证,久沉久降,红花于和血之余,还可升提阳气。于经水不止轻证与久泻时,脾胃之气尚存,红花多取少许,稍通调血气即可,而因瘀所致之胎产血崩时,当急用大量红花,三分至一两,破血以急救之,亦可伍以大量桃仁。燥结证,病机以燥、热、瘀为主,血分用药以桃仁为要,并红花佐助之。桃仁用量大,为主药,低至五分,多至一两,尤在便秘和痔漏中用量更重,凸显为润燥之用,表明此类疾病内燥尤甚,而红花的应用频率和用量均较少,为佐助桃仁而设。汗证,始为热中,终传寒中,阳气消亡,血液闭塞,唯热入血分时,选取桃仁,余多以红花入药。红花量少,至多为一分,防破血伤气,用之一为升阳固表,一为和血通络。汗证中阴汗配伍红花,侧面表明红花可入肝经,于肝经湿热时可使用,提示红花可散下焦邪气,后世缪希雍、李中梓等所提出的红花入心、肝二经,实滥觞于此。就配伍而言,二药相合多用于燥结证,于此病证中桃仁、红花用量均较大,如桃仁一钱,红花三到五分,以增强破血润燥之力;或桃仁量大,可至二钱五分,佐以少许红花,以行破血之用而无耗气之弊。桃仁较少单用,多与红花相合,而红花单用多见于下竭证、汗证,及上外部痛证(头目痛、疮疡),而中下部痛证(胃腰痛)多用桃仁,缘于红花味辛性温,能入气分,升阳以散寒热,为血中气药,红花可通行上下之气,作用范围较广,而桃仁多用于中下部血结、血燥证。就用量而言,红花整体用量偏小,多为一分甚至更少,偶有多者,可至半两、一两,在方中多作为佐使药存在;桃仁用量范围较大,少至二分,多至一两,在方中可作为主药存在;桃仁、红花用量最多均可至一两,约合现代剂量四十克,今少有医家临床用以如此剂量,更未言宋金元时期用量普遍偏小,反映出李东垣未囿于小量之见,而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当用大量则用之。辨证论治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但上四类病证中可表现无燥瘀证候,而根据疾病的病机及发展传变,李东垣酌加活血之品桃仁、红花,或为预防性用药,或为治疗性用药,以气血兼顾,这为后世医家,如王清任、叶天士等,从血分论治此类病证奠定基础。3.现代脾胃病的嬗变使桃仁、红花的运用具有了现实意义。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脾胃病病机亦在发展与变化。结合现代运气条件和社会状况,发现现代环境中湿热成分较多,并在情志(焦虑郁火)、药物(过用、滥用寒凉药物)、饮食(餐不定时、过食寒凉)等因素影响下,产生了脾胃病病机的变化。李东垣时代饥苦劳役而成损者多,诸症蜂起多因脾胃之虚,也不乏有因虚致实之证,如血瘀、食滞、燥热等,多产生于脾胃病寒中阶段,但非为疾病主要矛盾,治疗仍以补为主。今人体质相较金人,普遍壮实,故脾胃阳气不足者少,而厚味蓄毒、过逸成滞者、血气不通者多,导致郁火内生,气血拂郁,瘀可生燥,燥可致瘀,成燥瘀交结之态。交结之患外阻于经络关节,内蕴于五脏六腑,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极大的扩展了现代脾胃病的病变范围。古之脾胃病有始热终寒的疾病发展过程,今之脾胃病亦有,不同于古之虚主夹实者,今之为实主夹虚,始之郁火旺盛属实,终则火盛耗气属虚。始之火盛既伤津血成燥,又可炼血成瘀;同样,终之气虚既可使津血失于输布,脏腑形体官窍失养成燥,又可无力推动血行而成瘀;并且,燥邪凝敛气机致瘀,瘀血又可阻碍津气运行成燥。燥瘀交结贯穿于现代脾胃病全程,既是寒热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推动疾病进程的致病因素。因此,治疗上关注重点应为燥瘀交结所致的血气不通,而非血气亏损,李东垣热中、寒中阶段酌情应用的活血、润燥之品,于今应成为脾胃病组方的重点,还可包括除湿之品、泻火之品等,并量病患虚实程度,灵活配伍补气升阳者。
其他文献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重类型。调查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冠脉介入治疗挽救了大量危重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其发病率、死亡率却并未下降。这提示冠心病危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全面控制,其中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炎症因子能够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形成泡沫细胞,坏死核心进一步扩大
莲藕为木兰亚纲山龙眼目莲科(Nelumbo nucifera Gaertn)植物肥大的地下茎,莲属有两个种,一种是分布在亚洲的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另一种是分布在北美洲的美洲黄莲(Nelumbo lutea)。藕作为中药应用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医认为莲藕生用凉血生津、散瘀,可用于治疗热病烦渴、吐衄、下血等,熟用具有益血、健脾止泻、开胃的功效。莲藕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历来对莲藕的
1研究背景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是全球关注的重大疾病,据柳叶刀杂志2019年3月的报道,中风病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其中IS占多数(84.4%)。在中国,IS的防治面临更大的挑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指出中国IS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中医药防治IS有一定优势,其中益气活血法作为IS的基本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发展,是IS各个时期治疗的主线。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社会经济负担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医学尚无有效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手段。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施治,可有效改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中药在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证据,但目前相关研究多为小样本研究,且证据不够充分,遂本研究拟对各大数据库内中药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
研究目的通过应用柴芍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至202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门诊共计纳入病人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维
研究背景湿疹(eczema,ECZ)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属于中医“湿疮”、“血粟疮”等范畴。该病在儿童、老年人中的发病率更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疾病。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认为湿疹的发病与皮肤屏障受损、免疫机制失调及炎症损伤关系密切。中医认为其与外感六淫邪气及脏腑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治疗多从散外邪调脏腑或扶正祛邪兼顾入手进行辨证论治。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都是
第一部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目的:通过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提炼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核心药物,对用药规律进行总结,以阐明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相关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卢建新教授治疗下尿路症状的门诊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规范整理后,整体导入SPSS Statistics和SPSS Modeler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对患者基本信息、使用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
目的:通过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前后中医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点,分析证素辨证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实践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年龄在40~80岁,成功进行腔内治疗的连续入院患者124例。参照《证素辨证学》
本文第一部分对缺血性脑白质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行综述,并梳理了中医对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脑白质病相关的中医病名、病机、治疗的认识和探索。临床研究部分为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回顾性研究,筛选出治疗时间为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病例167例,共记录就0、1、2、3个月的就诊信息713 次。研究目的:(1)研究缺血性脑白质病的合并疾病,分析其可能危险因素和疾病之间的联系;(2)评估中药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的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其高发病率以及潜在的对老年群体生活的致残性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祖国医学传统小夹板技术是保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小夹板技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因固定而产生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并使患者感觉舒适,耐受性好,给骨折患者的快速愈合和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创造有利的良好条件。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传统中医蒙医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进行整理分析,全文总共分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