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人工甜味剂的来源和淋溶行为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甜味剂(Artificial Sweeteners)是一类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的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蔗糖替代品。目前,人工甜味剂已在污水处理厂进出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体中被广泛检出,而且一些甜味剂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在近几年逐渐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优化并建立了土壤中人工甜味剂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对天津市土壤中人工甜味剂的分布与来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应用土柱淋溶实验初步研究了典型人工甜味剂在两种土壤中的淋溶行为,并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工甜味剂淋溶行为的影响,以期为评价人工甜味剂对地下水环境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通过比较6种提取剂、4种提取时间以及4种提取次数条件下前处理方法对7种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纽甜和新橙皮二氢查尔酮)的回收效率,确立了一套高效可靠的前处理与分析方法:采用25 mL0.01 mol/L醋酸钠溶液(pH=4)进行提取,提取2次,每次提取20 min,合并2次上清液后用固相萃取法(CNW Poly-Sery PWAX)净化浓缩,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进行分析测定。该方法在7种人工甜味剂加标浓度为1、10、100μg/kg时,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和安赛蜜4种人工甜味剂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在87.4~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6%。但是,阿斯巴甜、纽甜和新橙皮二氢查尔酮3种人工甜味剂的回收率较低,在0.09~3.88%之间。此外,这3种人工甜味剂在环境样品中很少检出。该分析方法快捷可靠,可直接分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样品。  通过对污灌土壤、猪粪、污泥、糖厂周边土壤等19个样品进行初步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样品中均检出了人工甜味剂。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每年每公顷农田中,污水灌溉农田、猪粪返田以及污泥施肥3种途径对土壤中人工甜味剂的输入量。结果发现,每种途径对土壤中的人工甜味剂输入都有贡献,但大小不一。污水灌溉在几种输入途径中占主要地位,安赛蜜的输入量最大,每年每公顷的农田输入量大约为133 g。猪粪返田对农田中糖精的输入贡献较大,每年每公顷的农田输入量大约为3616 g。污泥回用对土壤环境中甜味剂的贡献较小,这是因为甜味剂的水溶解度较大,在污泥中含量较低。糖厂作为一个固定污染源对其周围环境中糖精和甜蜜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在所采集的不同深度土层中,同样检出了人工甜味剂。从表层土(0~10 cm)到亚表层土(10~30 cm),糖精和甜蜜素显著降低,糖精浓度减少63.3%以上,甜蜜素浓度减少71.3%以上。相反,安赛蜜的浓度变化不大,浓度减少不到38.0%,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探讨甜味剂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和归趋,本文设计了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结果显示,安赛蜜和三氯蔗糖在两种土壤中表现出较强的移动性,超过87%的甜味剂均被淋出,只有不到12%的甜味剂被土壤截留,而且土壤中大多数人工甜味剂集中分布在土柱底层。此外,两者性质稳定,不易发生降解,容易发生长距离迁移,因此存在对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实验还研究了土柱中人工甜味剂对土柱淋出液的溶解性有机质(DOM)、pH以及电导率(EC)的影响,研究发现,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能够促进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溶出,但对淋出液的pH和电导率无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含有稀土有机配合物的聚合物荧光微凝胶/微球既具有稀土有机配合物的高效率发光特性,又含有聚合物微球的稳定性和可加工性等优点,随着制备技术及测试手段的日益成熟,已成为功能微球材料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具有温敏性,在32℃会发生构象转变,该温度称为体积相转变温度(VPTT),广泛用于药物控释、催化剂载体等领域。聚苯乙烯(PS)具有机械性能好、稳定性高等性质,是制备功能微
高效、稳定的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是光催化技术走向实用化的关键.本文建立了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光催化反应体系,为光催化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从理论上计算了
本论文针对Ti-5Al-2.5SnELI(TA7ELI)合金粉末在电子束轰击作用下极易发生粉末飞散现象进行了模型设计、机理分析和实验验证。通过对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法和氢化脱氢法两种不
延河流域多突发性阵雨或暴雨,加之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延安市多次发生洪涝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建立洪水预报系统,对延安市及下游城镇的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由
本文在全面总结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NiTi/ZnO复合薄膜,并利用XRD、SEM、EDS、DMA、台阶仪、纳米压痕仪、划痕仪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复合薄膜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化学成分、力学与阻尼性能。首先探讨了衬底温度、溅射功率、溅射气压等主要工艺参数对NiTi薄膜的微观组织、相结构、化学成分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出制备薄膜相对优化的工艺参数。在试验所研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采用化学沉积的方法,将纳米颗粒引入到合金涂层中,制备出Ni-P-TiO2纳米复合涂层,开展了对复合涂层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及其性能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制备工艺方面讨论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