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蛋白质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累及体循环系统从大型弹力型到中型弹力型动脉内膜的疾病,是在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下血管壁发生细胞迁移增生、纤维基质形成、脂质积聚,从而形成的黄色粥样病变。该病首先从受累动脉的内膜开始,缓慢进行性发展,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早期出现由胆固醇、脂质和含脂滴的泡沫细胞构成的脂质条纹,可在青少年就出现;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包绕脂质核心,同时出现钙质沉着,动脉中层逐渐开始退变形成纤维斑块,导致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缩小,从而造成组织缺血;脂质和坏死组织进一步增大形成粥样斑块,斑块不稳定易发生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以及局部血栓形成等,常常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本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既往曾有平滑肌细胞克隆、脂肪浸润、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学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本病。近年诸多研究支持“内皮-损伤学说”和“炎症学说”。认为本病是由于多种不同危险因素作用在动脉内膜,损伤内膜,而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是动脉对导致内膜损伤的因素所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的结果。如果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中所表达的蛋白,则对从分子角度理解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发生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及局部血栓形成,并引起急性临床缺血事件的病理机制和研发新的临床治疗药物稳定斑块有重要意义。蛋白质组学是指一种细胞甚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的蛋白质,其本质上是在大规模的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基本特性,其中包括蛋白质表达、翻译、修饰以及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体认识。本研究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对斑块中总蛋白质的鉴定,研究在疾病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寻找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进一步了解发病机制。方法:采集病例,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后收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冻存于-80℃。依据美国AHA对于颈动脉斑块的分型,将斑块分为两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提取斑块总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以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ddH2O脱色后将1-D条带进行胶内蛋白质酶解。应用线性离子阱液质联用技术(LC-LTQ-MS/MS)结合数据库检索进行蛋白质功能鉴定和分析。结果:1.按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标准,根据术前患者颈动脉超声结果和临床表现,得出不稳定斑块14例。2.14例不稳定斑块共鉴定到204个蛋白。3. GeneCodis3分析蛋白质参与应激反应、炎症反应、氧化反应、凋亡,蛋白酶解,血液凝固等生物过程以及补体及凝血级联反应、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糖酵解/糖异生等信号通路。结论:我们鉴定出一些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应激反应、炎症反应、氧化反应、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的蛋白,初步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蛋白质组数据库。这有利于我们在蛋白质水平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损伤机制进行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并寻找出和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的疗效及优缺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
系统考虑了光纤激光器腔构参数与锁模脉冲参数的制约关系,建立了完整形式的振幅调制主动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稳态方程;据此方程分析了主动锁模光纤激光器腔参数对锁模孤子脉冲参
利用钛宝石激光器注入锁定低温(80 K)下的半导体激光器获得了低于散粒噪声极限1.1 dB、调谐范围为13GHz的强度压缩光,并且在实验上与光栅反馈所产生的强度压缩光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