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聚落的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是当前社会及城乡规划学科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文化部于2010年提出要在全国建立18个打破行政边界桎梏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而古徽州作为第一个夸省区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是我国目前为止传统聚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具有悠久历史底蕴与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是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传统聚落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外部环境共同发生作用的有机整体。因此,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迫切需要转变研究视角,改变过去单体的割裂式保护,向区域整体的系统性保护模式转变。本文尝试将"空间网络"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运用于古徽州传统聚落研究中,以长时段变迁的逻辑,从区域整体层面探讨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生成与演进过程,对各阶段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厘清其演进的自组织规律。对进一步明确将来对传统聚落适宜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及改进传统聚落保护利用的规划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资料、学术文献及现场问卷调研资料的梳理。将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解析为,以自然山水网络和人工物质空间网络为基础的物质空间网络和以宗族社会网络为基础的非物质空间网络两部分。在地理信息技术及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技术支撑下,以甄选出的470个古徽州传统聚落样本、史料中有始建朝代记载的古道矢量数据及《新安名族志》、《徽州大姓》、各县县志等史料中尚有遗迹可寻的古徽州程氏宗族迁徙资料等三部分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形成演化过程、各阶段空间网络特征及其演进的动力机制。通过对古徽州整体自然山水网络结构特征的分析,及对人工物质空间网络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演化分析,可将古徽州传统聚落自然山水空间网络特征概况为以下三点:1.四境群山环绕,山脉全为千米以上陡峭山体,腹地多盆地,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2.区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整体水网分枝比较高,水网发育良好且结构丰富。3.境内地貌多山地、丘陵,盆地面积不大,自古以来便面临“山多田少”的问题。可将物质空间网络的演化历程和各阶段空间网络特征概况为:1.雏形期——孤立散点状分布2.形成期——空间网络初具雏形3.发展期——空间网络延伸发展4.繁荣期——空间网络面状延伸5.衰退与发展并存期——古道空间网络衰退、现代交通空间网络形成。通过建立古徽州地区程氏宗族社会网络联系矩阵,通过NetDraw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各时段程氏宗族社会网络演化结构图谱。将古徽州传统聚落社会网络结构演化历程及网络结构特征概况为如下几点:1.创立期——以始迁祖强关系为主,宗族社会网络呈“单中心”辐射式演化2.发展期——强弱关系兼备,宗族社会网络呈“多极”渗透式演化3.繁荣期——强弱关系兼备,宗族社会网络呈“点—线—面”嵌入式演化4.衰退期——强弱关系兼备但强关系较创立期减弱,宗族社会网络稳定结构走向衰退。综上所述,可将现阶段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整体结构特征概况为:物质空间网络结构显著提升,非物质空间网络(宗族社会网络)结构凝聚力明显下降的双重局面。最后,通过对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空间网络的演化过程及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形成演化的过程及其网络特征,进而对其形成演化动力机制进行梳理。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口的外部迁入及内部分裂迁徙的影响;3.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宗族制度影响;5.政府政策影响等。梳理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空间网络形成演化的具体情况,明确传统聚落空间网络演变的动力机制,从而可以有效的判断其未来的发展势态,为将来区域整体层面的文化遗产协调保护体系和调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