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地》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坦贝斯特·威廉斯是美国作家,自然学家,环境保护家。作为犹他州的本土居民,她的写作深深地被大盐湖的景象影响着,而且摩门教背景文化也促使她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情怀。1991年威廉斯发表了《避难地》,这使她在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避难地》伴有两条故事线索:一,作者描述大盐湖水位的上升,熊河候鸟保护区的生态湿地随之缩小,从而影响了鸟类的生存。二,威廉斯讲叙了生活在核试验基地辐射的背景下,家人同癌症做斗争的过程。文本把自然遭受破坏与妇女患癌症相互联合起来,因此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框架,试图对其进行解读。该论文分为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主要介绍了特里·坦贝斯特·威廉斯的生平及作品,概括了前人对她的经典代表作《避难地》的研究。同时简述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核心理念,得出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此作品的可行性。正文包括三章。第一章探究了父权制社会下女性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把自然和女性相互联结起来?为什么人们把女性看做自然,自然看做女性?犹他州女性乳腺癌的不断出现,大盐湖水位的上升,熊河候鸟保护区的消失—无论是女性,还是自然都处于一种不利的,被压迫的环境下。与男性的控制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与自然接近,亲密。因此,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女性与自然站到了一起。第二章着重论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统治。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威廉斯所属的摩门家族倡导权威和服从,所以当面对核试验的时候,女性也只是默默忍受着辐射,毫无反抗之意,从而导致了癌症的发生。同时自然也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大盐湖不稳定的水位导致熊河候鸟保护区的变化。湖面的上升导致湿地的减少,湿地的减少同时又影响着威廉斯最爱的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碎,自然的遗失。第三章探寻了女性与自然对避风港的追求。在威廉斯眼中,女性,自然,男性是处于同一社区的平等的主体,女性和自然并不附属于男性,也不应该受到男性的压迫。女性应当为了自身的健康,自身的权利而战,同时呼吁人类要亲近自然,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只有在一种和谐的状态下,人类才能改善逐渐恶化的环境,并使得不自然的历史也变得自然起来。最后为结论部分,通过以上论述得出:威廉姆斯呼吁人们——反对父权制,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与自然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构一个和谐社会。这也启发我们:现代人应该摒弃父权制,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才能维持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一词多义现象。一个词在刚被创造之初只具有一个词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思想、新概念不断涌现。客观世界中的事物是无限的,而人类语言中的
近三十年来,体裁和体裁分析在语言学领域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基于商务语料的体裁问题却很罕见。随着中美公司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公司简介在促进它们的贸易往来中发挥重要作用
“模因”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中模仿“基因”一词而得出。模因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模因论主要是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现代多产作家,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其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其中以马丁·伊登的塑造最为突出,最为成功。《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