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体现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蕴含于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各个方面。它不但指资产上的风险,也包括负债上的风险,既有表内业务的风险,也有表外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准确地发现信用风险的各个诱导因素,系统、连续地掌握其特征、规模及变化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在最近20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比较成熟,在实践和理论上已经形成相应的体系,风险分析方法不断创新。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在传统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批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信用计量模型(Credit Metrics)、麦肯锡模型、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和KMV模型等四类。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法过于简单,管理技术比较落后,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尚不健全,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评级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识别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的关键;是贷款审查与监督、银行资本金提取的基础;为信贷政策的制定、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提供依据;是实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支撑,更是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对金融业日益全球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完善银行信用评级制度,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己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从介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及信用评级的概念出发,简要说明新巴赛尔协议的有关内容,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信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对国内国外银行信用评级制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评级方面存在的一些差距和不足:1、商业银行各自为战,内部评级体系不尽合理;2、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评级衍生道德风险;3、评级结果缺乏及时性产生交易风险;4、评级实际操作过程易产生风险;5、外部评级市场不健全影响了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完善;6、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专业人才。针对这些问题,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水平,本文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需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完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制度,加强政府对商业银行金融监管,改善银行信用环境的建议;另一方面更需要采取一些实际举措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制度,具体包括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的评级部门,建立合理的内部评级程序,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模型,完善信用风险评级数据库和信用评级数据处理系统,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并在银行外部培育统一的信用评级市场,建立健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体系的法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