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喀斯特区植被恢复问题一直为学术界与自然保护、公园管理等部门所重视。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退化喀斯特植被具有自然恢复潜力,但对其动力机制和地质遗迹保护在植被恢复中的意义缺乏研究。对喀斯特植被恢复机制、保护地质遗迹对植被恢复的意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选择了滇青冈林(地带性植被)、次生林、萌生滇青冈林、灌草丛、云南松林等石林不同演替阶段的典型植被类型进行群落调查。共调查到物种282种,属于96科。研究结果表明:在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整体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有个别增大的现象),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呈增加趋势;各群落物种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灌草丛、云南松林与地带性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巨大;有部分木本植物(包括一些地带性植被优势种)的繁殖体保存于特殊的地质遗迹中。喀斯特地质遗迹的多样性是喀斯特小生境多样性的基础。小生境是小尺度的生境,喀斯特小生境与喀斯特溶痕系统密切相关。从喀斯特溶痕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角度看,石林的小生境可分出节理溶沟、裂隙溶沟、楔状槽沟、深溶蚀坑、溶蚀石堆、浅溶蚀盘、溶蚀穿洞、溶蚀井或圆形溶槽和溶蚀廊道等9种。选择了滇青冈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4种群落类型进行小生境与小生境群落调查。调查到的这些小生境的长度在31~340cm,宽度在10~261cm。共调查到木本植物92种属于40科,个体数11420株,其中以溶蚀廊道的木本植物总数最多,溶蚀穿洞最少;调查了部分草本植物,记录到59种。对石林小生境群落分析的结果表明:一部分小生境的木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特别是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与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变化很小,反映了抗干扰能力强的特征,这类小生境相对封闭或长宽比较大,在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能保存一定类型和数量的植物繁殖体的特征,为喀斯特区的植被恢复提供繁殖体来源,但保存的繁殖体类型与目标群落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包括裂隙溶沟、溶蚀石堆、楔状槽沟、深溶蚀坑等4种;而相对开阔或长宽比较小的小生境木本植物消失快,在封禁后迅速被草本植物所占领,形成阳性植物组成的小群落。石林保护开发地质遗迹,发展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