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真实语料的考察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认知框架和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角,来挖掘词义的心理现实性,关注“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核心问题,分析词义的形成机制,阐释词义的三元化,拟对词义现象做出比较合理全面的解释。通过思辨、分析的研究方法,本文拟实现以下五个目标:(1)揭示词义函数这一本质;(2)分析识解义的动态趋势走向;(3)阐释动态词义识解的认知机制;(4)透视动态词义识解中人的思维规律;(5)探讨词义所反映出的哲学范畴。本研究证明,动态词义识解中体现着人的普遍的思维规律,人的认知状态能够为词义范畴的建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词义现象是一种认知存在,那么词义识解必然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所以,探讨词义就要追溯人的思维规律,及词义范畴的哲学归属。词义研究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课题由来已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义进行了研究,因而他们对词义的认识也就各不相同。本文第二章探讨了各种研究角度对理解词义现象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指出,由于方法和理论本身的局限,在处理词义现象时,这些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动态识解从认知角度研究词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以认知模式为理论框架讨论语言实际使用中的词义现象,探讨词义的幕后动因,以期揭示出人的思维规律。本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词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的实质是要挖掘词义的心理现实性,即词义形成的理据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细化为以下五个具体问题:第一,在认知模式的参照下,词义的本质是什么?第二,识解的词义呈现什么趋势?第三,认知主体怎样识解词义?认知主体采用了什么认知工具?第四,动态词义识解反映人的什么思维规律?第五,识解义又归属什么哲学范畴?为了更好地探索上述研究目标,本文提出了两个假设,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主客体交互模式,也就是动态词义识解的理论框架,如下图所示:词义识解坐标图是由本文的两个假设构成的:假设一,词义是函数。函数关系体现在词义和语言语境之间,词义是语言语境的函数。函数关系还体现在词义与认知理据之间,词义是认知模式的函数。本文的认知理据为认知模型与框架,简称为认知模式。所以,词义也可看作认知函数。假设二,识解义主要呈现三种取向,即具体化(specialization)、丰富化(enrichment)和泛化(generalization)。词义因受语言语境的限制和认知模式的制约而变得详细和具体;同时,词义因认知主体的补足而变得丰富和概括。这一模式含有两个词义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客观词义,称为概念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识解义,包括语言使用中的具体词义和附属于词项概念内容的各种意义面,它们促成了词义的丰富化和泛化。词义所依赖的两个变量分别是语言语境和认知模式——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框架,这两个变量决定了词项的识解义。语言语境和认知模式使概念内容实现了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动态词义识解坐标图体现着时空范畴。横坐标轴体现着时间性,表示语言是一维线性符号系统;纵坐标轴体现着空间性,是无限的多维概念空间的映现。所以,词义识解的主客体动态交互模式是纵横交错的建构体,体现为完形认知(gestalt)特征。因此,这一交互模式可视为动态词义识解的完形体。此外,动态词义识解坐标图还突出了识解的动态性:如图中虚线所示,识解的过程是反复的(但也是自动的、瞬间完成的),识解是以主客体交互的方式进行的;词义是其变量共同计算的结果。本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述评词义研究,涉及描述、解释到识解三个过程。第三章考察词义变量。第四章讨论词义三元化。第五章阐释词义具体化——具体义的识解。第六章对词义丰富化进行阐释。第七章是词义泛化的个案研究,讨论英语动词“do”的泛化过程与机制。第八章解释词义范畴嬗变。第九章为发现与结论。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本文内容的介绍,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指导。本部分具体阐释了本文的研究目标、选题缘由、理论基础(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识解操作、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理论框架和全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在检索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描述、解释和识解三个方面对已有的词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进而指出动态词义识解的合理性。基于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提出两个假设:词义是函数;识解义主要呈现具体化、丰富化和泛化“三元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本章建构了本研究所依据的理论框架——“主客体动态交互模式”,并呈现为“动态词义识解坐标图”。第三、四两章分别对两个假设进行了验证。第三章证实了“词义函数”这个假设,语言语境对词义的制约呈现着横向的相邻结构和纵向的相似结构这两个维度。本章对语言语境的微观分析和宏观探讨充分证实了这一假设——词义随语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主体的认知模式对词义也有限定作用,因为,词义还受主体的识解模式的制约,词义随识解模式的不同而变化。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语言使用者是语言形式和意义的主动加工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语言研究应该基于语言使用者,并且还要充分挖掘其语言理解和加工的创造力和认知潜能。第四章验证了假设二。本章阐述了词义范畴的具体性、词义范畴的多中心结构、词义范畴的开放性三方面的内容,并进一步确定了词义具体化、丰富化和泛化的类型,以及范畴特征。第五章是对词义范畴清晰度的阐述和分析。本文首先对词义的具体现象进行分类描述。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具体义可以细化为五个类型:同现义、典型义、属性义、偶在义和特别义。这五类具体义的识解源自一个认知模式,即单一认知模式。单一认知模式体现为单一结构的命题模型。命题模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属性特征和命题模式。对命题模型的解析可以确定客观具体义。具体义的识解依赖于两种选择:客观选择和主动选择。客观选择是对词语语义结构的解析,如对具体事物、抽象事物和具体活动的命题模型的解析。词义的命题模型是具体义识解的桥梁和媒介,对这一结构的解析是具体义识解的基础。具体义如同现义、典型义、属性义等的选择,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途径和识解方式,如突显(salience)、详略度(specificity)、认知域(domains)和视角(perspective),以及识解者的感知选择、心理图式选择、期待和视角。这些内容源自识解者的主动选择。第六章侧重于词义的丰富性。在对丰富义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章对丰富义进行了认知分析和阐释,以揭示词义心理表征的现实性。按照词义识解过程中主客体所起作用的大小,丰富义可以分为类丰富义(pseudo-enrichment)、不完全丰富义(partial-enrichment)和完全丰富义(full-enrichment)三个类型。完全丰富义又可细化为三个次类,它们是相邻义、相似义和词义网,三者分别是相邻包含、相似扩张和图式激活的结果。丰富义的认知机制可以追溯到联想思维,三类丰富义分别涉及三类不同的联想过程:单步式、多步式和连通式联想。此外,丰富义识解中还体现着人的思维原则,如惯性化思维原则和优化思维原则。第七章阐释了词义泛化。本章通过对动词“do”的个案研究,探究词义的泛化过程和认知机制。动词“do”的泛化机制涉及特设范畴的建构,如非语法结构、部分语法结构和语法结构。动词“do”的特设范畴的建构是框架元素之间融合的结果。成分的融合涉及动作框架与时空、方式的融合;动作框架与受事框架的融合;动作框架与施事框架的融合。总之,动词“do”的泛化依赖于多种幕后认知机制如特设范畴、转喻和隐喻等。可以说,动词“do”的泛化是多种认知因素识解的结果。词义泛化是本文主客体交互模型的又一例证。第八章是词义范畴嬗变,为总结式阐述。具体义发生于范畴内,是对范畴成员的定位,丰富义是词义范畴的跨域表现,泛化义是范畴开放的结果。所以,词义范畴的嬗变不仅是对第五、六、七章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从一个高的层面——范畴视角,对词义三个动态趋势的认知机制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词义范畴嬗变不仅涉及原有范畴的嬗变,而且还涉及新范畴——特设范畴的建构和新旧范畴的共存现象——词义范畴连续统(continuum)。同时,词义范畴的动态考察是在主客体互动框架下进行的。词义范畴的认知理据涉及主观化,包括概念化的客体和主体,主观化的动因是非范畴化。非范畴化反映出人的思维方式的某些特征,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思维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第九章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该章首先总结了本研究的发现,概括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探讨了动态词义识解的理据问题;构建了动态词义识解的认知模式。在本文中,我们要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讨论词义与识解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涉及的问题有词义的本质、词义的变量、词义与识解之间的关系、词义的动态特征和不定性等。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讨论实际使用的语言现象,探讨语言中人的认知机制,进而揭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本研究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创新。首先,本文建构了一个理想化的词义识解模式:主客体交互模式——动态词义识解坐标图。其次,本文提出了若干新术语,并相信它们对于动态词义识解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比如,在描写词义类型时,本文提出了“偶在义”、“同现义”、“类丰富义”、“不完全丰富义”和“完全丰富义”;在阐释词义形成的内在机制时,又提出了“单步式联想”、“多步式联想”和“连通式联想”;在揭示词义识解中的思维原则时,本文则提出了“惯性化思维”原则。这些概念的提出为动态词义识解的深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者,本文对于动态词义识解进行了新的界定,具体说来,这些创新点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三个原则和三个建构体。三个思维原则:1.词义识解中勾画着因果机制原则。2.词义识解中勾画着惯性化思维原则。3.词义识解中勾画着优化思维原则。三个建构体:1.词义是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建构体。2.词义是哲学范畴的建构体。词义识解中所体现的哲学范畴主要有:时间与空间;主体与客体;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真实与虚拟;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现实与可能。3.词义是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建构体。常规思维是遵循现存的思路和方法所进行的思维,具有重复众人的思维特征,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反复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思维的结论属于现成的知识范围。而创新思维在思维的探索上,思维的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能够揭示更深一层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非常规属性的活动和规迹,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现新的创建,做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在本文中,创新思维的前提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的桥梁是联想思维,横向思维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总之,动态词义识解体现着常规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结构体。本研究的创新点具有以下理论价值:第一,探讨了词义形成的理据问题,提出了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主客体交互模型;第二,挖掘了词义的认知机制,并上溯于其内在动因——思维原则;第三,概括了识解义的哲学范畴归属;第四,本文建构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动态识解可以推广到其他的语言结构研究中,如词法方面的数与格,涉及词法和句法的时态,句子类型等句法范畴,以及音位范畴,这些范畴都涉及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也都体现着不同程度的“交互”面,表现出一定的“交互”性。交互模型既可以推广到句子的研究中,也可以推广到语篇的研究中。同时,本研究也存在着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词义的分类还不够系统,比如,第五章把具体义分成五类和第六章把丰富义分为三类,这些意义类型能否概括所有情况?具体义和丰富义的内容可能不止这些。所以,意义的类型还有待于进一步概括化,以能提高意义类型的覆盖面和系统性。二,动态词义识解是与人的思维机制密切相联的,所以动态词义识解必然涉及思维原则,本文提出了三个原则:因果机制原则;惯性化思维原则和优化思维原则。本文认为动态词义识解所涉及的原则可能不仅仅局限于这三类,譬如,第三章的相似结构和相邻结构则是相似原则和相邻原则的体现;第四章词义的偶然性表征着人的思维的偶发性,也可看作偶然性思维原则,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原则,如思维的区分原则、思维的经济原则等,可能本文中还隐藏着更多的规律内容。本文正是以这三个规律为典型,说明词义与认知机制的关系,揭示动态词义识解的幕后动因。但是,关于思维的详细操作,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三,本研究的考察只局限于有限数目的词义现象,观察的局限性会影响到词义现象的覆盖面。虽然语言理论的解释力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语言事实,但是认知机制的涵盖面越宽,认知机制就越有效。从这种意义上说,考察范围有待扩大。总之,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宽:可以以动态研究为背景,以主客体交互模式为核心,把以英语为语料的动态词义识解扩大为以汉语为语料的研究;也可以以双语为语料进行英汉对比。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研究空间,值得在将来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