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个颇受非议的文学大家。五四时期的他受胡适影响,积极参与白话文运动。此后,与鲁迅、钱玄同等人极力主张"改造国民性"和提倡"欧化"。三十年代林语堂一反五四时期的激进姿态,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并通过"语录体"的提倡主张散文文体的改革。在海外的他继续用英文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代年代的文学风格,但少了一份"幽默",多了一份文化自觉的意识。林语堂的三次转向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认同危机,这也是我们今天解开他自己都感到困惑的"一团矛盾"的最佳途径。前两次转向是因为思想、政治和文化的原因,而最后一次转向则更多的是中西文化语境的置换导致。但纵观三次转向,作为行动个体的他都是在产生危机——解决危机的范式中完成。第一章主要从"革新"与"守旧"之间来探讨林语堂何以选择"新"做为解决认同危机的原因,对中国传统文化都知之甚少的他,在"精英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寻求认同的"同一性"来解决自己的认同危机。第二章从"出世"还是"入世"入手,阐释林语堂何以在革命文学成为主流的大环境下选择退隐的内在原因。林语堂通过主办《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开创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并通过寻求认同的"差异性"以求在边缘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闲适"话语的建构帮助他解决了自我认同危机。第三章主要考察的是林语堂的跨语际书写。林语堂海外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特色,但"闲适"的格调是他一贯的追求。林语堂通过"异托邦"镜像的建构帮助他解决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总之,林语堂的认同危机是他"一团矛盾"的根源之所在。认同危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在解决危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知识分子的最后道路的不同,林语堂走了一条与其他知识分子绝然不同的道路,是故解开林语堂的"一团矛盾"对于我们探讨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提供了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