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经济增长的放缓,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的贸易发展也是如此。在转型的过程中,制度、商业形态和模式、科技的创新便成为了主要推动转型的因素,同时也能有效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促进国内外生产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市场深度融合。医药行业,因其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中国的医药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起步较为落后,但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中国医药行业以超出世界同期水平高速发展,并在2014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产业内贸易自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以来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同时产业内贸易也不像最初只发生在要素禀赋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推动和国际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内贸易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也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今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国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消费和需求也较之前更加的多样化,产业内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提高。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开展了针对我国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分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和WTO官方网站的数据,选取了1998年到2017年HS code第30章的数据作为医药产品的研究数据样本。运用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分析了中国整体的医药产品贸易情况,了解到在1998年到2017年的二十年当中,中国的医药产品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GL指数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并且中国的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类型以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随后梳理了1998年到2017年与中国在医药产品贸易额最多的前十位国家,并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计算了中国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发现在GL指数上不同国家呈现出上下分布的两极分化态势,而各个国家在动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上各有不同,并且发现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仍以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最后由于HScode中可以查询到细分到6分位的产品类别,故又根据HS code6分位的数据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析研究,了解到在医药产品的出口方面中国主要向伙伴国出口肝素类产品,而进口磺胺类产品,并根据HS code6分位计算的加权GL指数普遍要低于之前根据HS code30章节进出口额计算的GL指数,这主要是由于细化到6分位产品类别的医药产品会出现单边贸易的情况,从而导致了部分6分位GL指数的缺失。在完成了以上对于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之后,本文在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综合理论框架下对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均医疗健康开支差异、研发投入占比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指数成正相关,而人口结构差异与产业内贸易指数负相关,也就是说,人均医疗健康开支和研发投入占比的差异越大,越能促进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医药产品贸易,而人口结构差异的增大反而会缩小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由于评价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数不仅仅只有GL指数,为了更一步细化分析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之后运用了相同的变量分别对GL(加权)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指数和产业内贸易分类GHM指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不同的变量在对于不同的指数进行回归的结果各有不同,并对其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做了分析。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并结合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态势给出了促进我国医药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加速经济发展、提前布局老龄化市场、加速市场开放、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大研发投入和提升我国人均医疗健康开支等。